有些事,尤其是关于钱的事,也早谈清楚越好。很多新婚夫妻觉得“不好意思”或者因为“还没什么钱”等理由,推迟与对方谈钱,其实是制造了财务混乱的由头。
我们知道,不论是财产分隔还是保险理赔,法律上默认的顺序都是先伴侣再父母和子女,伴侣其实是超越了你所有社会关系的存在。从陌生人变成“最重要的人”,一定要明白以下的道理:
1、夫妻间,只有清楚“我们”有多少钱,才能规划“我们共同的生活”;
2、夫妻是漫长的陪伴,互相监督要比自我监督容易,审视别人同时查己;
3、财务公开的家庭,彼此更坦诚也更容易建立长久的信任关系。
在明白了这些道理之后,老班有一些实操的指导,就是婚前三问:
一问:是否认同彼此的消费观?
消费观是什么?白话说就是认为什么该买、什么不该买?
这是一个沟通并达到互相认同的过程,小到:女人该有几双鞋?大到:年终奖是存起来还是出国旅行?消费观存在与生活方方面面:好朋友结婚随礼随多少?月底没钱了还要不要跟同事聚会?先买车还是先买房⋯⋯ 之所以会这样,一是男女之间的性别差异,本身对事务的优先顺序排序不一样,所以日常生活中对于同一件事是否应该花钱、应该花多少钱天然就有不同认知;二是生活环境的差异,夫妻两人结合之前彼此家庭、社交群的不同会塑造出不同的金钱认知。
如果对“怎么花钱”存在不同的标准,就容易在日常生活中产生诸多磨擦,但如果提前意识到这个问题,就可以在相处中彼此包容,约束自己的同时形成共识。
Tips:最好的认同就是两个人约定在一定范围、一定金额内做到“不闻不问”。什么意思?你喜欢打电动,每年可以花5000元,超出部分需双方同意。我喜欢买珠宝,可以每年置办一件5000元左右的或两年一件上万元的。如此类推。
二问:是否愿意迁就彼此的时间?
时间就是金钱反过来说也是成立的——金钱就是时间。花更多时间在一起和得到了更多金钱带来的感受很接近。
外国有一份调查,结论是:一起上下班的夫妻离婚率更低。这份调查的结论其实是提示相伴的时间和范围越大,夫妻情感更稳固。夫妻间要认同彼此的时间付出,现代社会,花时间给你做早饭、花时间陪你上下班、花时间跟你锻炼身体,对个体而言,比花钱给你买早餐、给你报销交通费和送你一张健身卡要付出更多。 迁就彼此的时间,结果是双方收益,但出发点是认同:伴侣付出时间比付出金钱更可贵。
Tips:迁就时间的真谛是不用“工作忙”推诿对方,也不用“你陪我”绑架对方,认识到每一次陪伴双方都有同样的付出。此外,女性一定要有自己的目标和爱好,不要等人来陪。
三问:谁来主导家庭财务规划?
这个问题的目的是搞清楚,婚后你的钱是谁的钱?
回答有三个:你的钱、我的钱和我们的钱。很多新婚人士都会发现,婚后好像“钱变多了”或者生活质量提高了。原因一方面是两人储蓄和收入的叠加,另一方面是生活开支降低(居住和餐饮两项尤为明显)和消费结构调整。这时候就会出现一个问题:怎么理财?
夫妻间的财务规划需要做到两个方面的同步:
1日常开支谁来管账?
2财务目标怎么制定?如何执行
第一个同步很容易实现,两人收入多少、支出多少,月结余多少?通过记账可以知道是否能提高月结余、存下更多的钱。
第二个同步是,人生大事的规划,如:什么时候买车买房,什么时候生娃,如何赡养父母?什么时候可以退休?每个人是否有需要花费金钱去完成的梦想?先完成谁的梦想?
拿职位做比喻,第一个同步是会计级别上的同步,第二个是ceo级别的同步。做为一个小型企业——员工数量相对稳定,一般为2-4人,是不需要2个ceo的,所以由一个人主导可以避免争执、提高效率。在家庭成立最初的半年,就应该根据能力模型选出主导的人。能力考察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是否具备基本的财经常识?
-是否有过成功的投资史?
-是否有好奇心、能时时更新信息?
-是否理智或有独立的判断力?
Tips:对金钱没概念或者拥有过于保守观念的一方不适合主导整个家庭的财务。老班说过,财务健康是长期坚持+合理回报。如果两个人都不太擅长,至少要选出一个乐于学习的c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