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理财

登录 注册
综合理财 246570姐妹  154363帖子
发帖
百结

家庭CEO 1.0版(1)--CEO的工作重点&基金投资

百结
百结   百结 2018-07-19 16:55 阅读(2361)

今早上班路上,先生问我一个问题:你买了那么多支基金,就算有基金组合方向,也不会买那么多呀,这么买有没有必要?打这么散,不方便管理,几十个基金都分析有没有意义。

第一反应有点泄气,这两天奔着求表扬的心摩拳擦掌准备跟董事长汇报工作呢,结果还没汇报先被董事长批评了。
第二反应莫名有点高兴,觉得我家董事长继P2P、信用卡后,又对新的理财途径有了思考~
最近一段时间,确实在家庭投资理财方面下了很大工夫。不过工作内容和重点,先生猜测的完全bi——错啦嘿嘿~

先说说俺们两口子的职位,屁股决定脑袋嘛~


1

身兼数职的“总裁很忙”,”总监很忙“


我亲口封的,他是董事长,我是财务总监。然而我俩面临一个巨大的问题,我俩是光杆司令啊!下边没有兵!


a)兼职小兵,从基层做起——日常收支记账,同步,每月对账。
b)兼职预算委员会委员,每年底一起商量决定家庭收支预算。预算外支出一起商量花还是不花~
c)董事长每月听取财务总监汇报财务情况,重点项总监还很认真的分析一下。偶尔搞个专题啥的~

除此之外,董事长和总监终于回归正职了。

董事长也被总监戏称大当家的,各种生活规划信手拈来,度假计划交给他一键搞定——行走的生活百宝箱。
财务总监掌控财务全局,投资理财一站式服务。
简单地说:负责为董事局成员的长久幸福生活提供财务保障。


2
关于买入基金的问题

买基金这件事很有趣,一开始风靡全中国大概是我还上大学那会。俗称:闭着眼睛买。跟着上涨的大盘,买啥赚啥。听说有大妈帮都不上班了,每天盯着新出的基金买,嘴里喊着“成本价成本价!”,一股热浪逼人。

后来大多腰斩。
后来我也开始买。也走过很多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理论派阶段


那时候还是懂一点点的。


比如,懂什么是基金ABC。
比如,懂什么是现金分红,什么是分红再投资。
比如,懂怎么看基金持仓,看历史业绩,看基金类型。
比如,懂净值高低没关系,不影响收益,不是要买的基金净值越低越好。
比如,不要跟着银行客户经理投资。

比如,第三方平台费率有优惠。


那时候还是不懂很多点的。犹记得那时公交车上刚刚装上电视,坐车去学校路上,看到新闻,两家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建了老鼠仓。点名批评。what?!总共买了3支基金,两支全中,这是比赌世界杯还低的几率吧……现在想想也是好笑。


显而易见的,那时候,没咋赚到钱。


第二个阶段:追星阶段


那时候对自己深深的不信任了,觉得自己这点知识量,hold不住啊。开始看晨星评级,看基金业绩。各个排行榜成了选基金的不二法门。


a)看近3个月业绩排名,前20名抄下来
b)看近6个月业绩排名,看与a的交集,抄下来。

c)看1年、三年业绩排名,看与b交集。3个,ok!就选它们了


令人欣喜的,有盈有亏,赚的不错。然而,问题来了,常常交集为0啊!为什么啊!上年的冠军基金,今年表现差到坑爹,为什么啊!


我不懂。明星也有过气的时候。


第三个阶段:主题投资阶段


经历第二阶段的我,开始琢磨原因。从冠军基金很容易发现,主题占了上风口。今年火了医药,明年火了军工,后年火了消费……
第一次听说了行业轮动,听说了跟着国运走。

而且这个阶段,第一次知道基金持仓这件事吧,只可参考。因为一季度公布一次,活跃市场往往信息滞后了。


也是有赚有赔吧,总体还不错。也许是幸运者偏差?


第四个阶段:组合投资阶段


深深的反省,基民几年,完全没有在基金学习上下工夫,而是在“跟潮流”。然而并不是信息交换的顶层,反而站在韭菜的位置。时而疯长,时而被割。开始系统看书。
第一本书真的影响很深远,讲的标普500。在那本书里,第一次听说了指数基金定投。

然而在很多基金平台,包括银行的平台上,指数型空空如也。


买了沪深300,是在股票型基金里找到的。定投。

买了几个基金,用组合做了一件事:平滑波动,以便更舒服的度过亏的日子,更开心的赚。


这个阶段吧,意识上受益几个方面:
1)了解并赞同定投指数基金的原理
2)深刻感受到基金组合对投资人“舒服圈”的重大意义。

3)买容易,卖难。如何控制卖的时点,如何调整投资节奏,没有解决。(但是意识到问题,也算受益)


第五个阶段:策略组合阶段


婚后中断了一阵基金投资,因为一直把基金当做长期资产配置,而刚刚买房的我们实在没有余粮了。直到2017年10月,才开始慢慢启动基金定投,为了更好的生活和梦想吧。


基金市场格局已经大变模样。
首先,余额宝等崛起让货基红了大半边天。全民货基不为过。
其次,基金第三方平台开启了智能投顾时代。
再次,自媒体崛起,数据变得廉价,而知识开始收费,价值投资呼声日益提高。

最后,量化数据个性化,通过平台服务,个体可以很容易完成自己的策略,设计自己的投资组合。


赶上了一个好时代。骨子里,我是价值投资的忠实簇拥者,和数据的坚定信仰者。我愿意去设计,测量,完成我的策略。我相信量化。


但是我没有时间去深耕细作了。

——工作、健康、家庭,都在成长期,投资只是生活中很少的时间的一件事。


于是我做了这样的一件事:
用碎片时间,看了自己认同的很多策略组合,选择与自己核心价值观最契合的几个,做“抄作业”式定投。
在抄作业中学习。
受益如下:
1)利用平台系统提醒、自定义策略、低估值工具,结合定投设置,极大节省了关注市场的时间。
2)通过投资记账行为完成复盘,思考买入卖出的策略逻辑,遇到愿意解答问题的高手,厚着脸皮就问了,收获很大。
3)发现自身不足,需要系统学习的地方抓紧学习,积极性提高不少。而每一次的系统学习,都让我发现抄作业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大浪淘沙。最终还是要靠自己的学习,投资自己能看懂,能跟上的思路和策略。因为心里有底,市场波动里才能拿得住。

4)欣喜的看到,一些刚开始自己以为很厉害的自媒体,逐渐内容变得鸡肋(不是它变差了,而是我变好了),开始寻觅更好的(可能之前看不懂而放弃的自媒体)去学习去阅读。一篇文章,可能就价值万金。然而读不懂的时候,就当做路边货放过了。这是互相促进的过程,慢慢自己更喜欢钻研了,也对自己更加的信任起来,投资也就更有底气了。


然而抄作业的前提是系统的学习,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我的核心价值观就是:买基金是买成长,选择低估值的优秀资产,并长期持有。


就此回答董事长问,为何在持这么多基金呢?


——因为我追求的低估值,是一个动态。比如1支基金,在我仓库的生存期里,是这样的:在低估值的时候买入,正常估值的时候持有,高估值的时候卖出。然而市场是在变化的,可能这只基金现在低估值,被我买入了。过些日子,另一只低估值,我又买入了。而上一支,还没持有到可以卖出的阶段。

——其实每月定投的金额是基本不变的,但是定投的基金可能在变。而停止定投,不是卖出,而是它进入到仓库里,待价而沽。

——今年的大环境变化很快,很多优质资产批量进入低估期,新买入的基金就越来越多。


可以不投这么多支基金吗?控制在十只以内?


——可以。比如我现在只投沪深300+中证500,极简可以控制在1-2支基金上。

——控制风险角度+增强收益角度,可以控制在10支以内。

——然而其实我还投了宽基的“变种”指数比如300增强、恒生国企……主要是为了学习。

a)很多有趣的行业想尝试看看定投,比如新能源,比如传媒。

b)不同的策略对冲风险的思路不同,比如“东方不亮西方亮”的全球资产平衡设计,比如“二八原则”股债平衡+大中小盘轮动设计,比如“低估值+网格”,比如“宽基+行业轮动”

c)不同的定投方式也对应不同的对冲风险策略,比如均线策略、价值平均策略、趋势定投策略等等。当然,这部分不用靠买基金去了解啦~


管理方便吗?要复盘几十支基金,每支都持有一点金额有没有意义?


——管理很方便吧,因为现在是智能时代哈哈哈,做好初始设计,交给系统自己跑。自己除了复盘就是记账~
——复盘并不复盘几十支基金哦,而是复盘财务规划的目标有没有实现,基金组合的表现是不是达标、从中学到了什么(这点最重要哈,现在不是上鱼的时候,而是上渔的时候),资金总量小反而是好事~船小好调头嘛~
——每支只持有一点没有意义。组合在一起才有意义呀~另外,即使是组合,金额也没有到巨款的程度,我们和我们的钱,都还年轻,都会慢慢长大。好期待。
——管理基金,其实我只是管理组合,选定和淘汰组合。就好比将军不直接面对小兵,而是管理百夫长~当然,现在将军还在跟百夫长学习呢~
——不知不觉间,我拢了好大好大的一片宅基地,一砖一瓦想着建豪华的别墅。虽然,是从泥瓦房开始尝试,但是先圈了一片地。哈哈哈。


第六个阶段:买方投顾阶段

银行的客户经理,可以说是卖方投顾的典型代表了。
而貌似公立,出售知识的自媒体们,或者有智能投顾的平台,或者策略组合一把挑的实盘,是买方投顾吗?我认为不是。他们的利益与我们并不是绑定的。

而且我认为,国内目前没有真正的短期投顾。


自力更生,丰衣足食。学习,是第一要务。自己做自己的投顾。
第一步,是跟投资大师系统的学习投资知识。
第二步,是真的去实践。上半场用钱去学习,下半场用学习去赚钱。
而我在想的是,如何把相关性低的本职工作,和投资理财联系起来呢?同样的24小时一天,希望努力与努力之间,可以互相促进。



3
CEO 1.0版的工作重点

头衔这么大,管理的内容也得是战略层面的吧哈哈哈。
CEO1.0版的基础是这篇文章:

资产的属性和“正”“负”流

这段时间对于资产的属性和配置维度的思考,是1.0版的核心。

梳理下目前给自己安排的自我提问和思考工作。


a)财务规划:“一直生活在舒适圈里”是目标。幸福生活几十年,人生哪个阶段有大额开支?怎么保证让自己舒服温暖的现金流和持续不断的提高生活质量?


b)财务诊断:“在能力范围内买最好的”是标准。怎么开源提高“能力范围”?“买最好的”日常收支是不是在合理的区间?收支与资产是怎么关联起来考虑的?财务诊断如何为财务规划服务?


c)资产配置:“资产配置的实质是风险管理” 是思路。在风险可控的条件下对家庭资产进行增值。怎么通过资产配置实现长期的财务规划?


——以上,是最近我在思考的事情。

——好像,我有好几个亿似的……哈哈哈哈哈。


以及,这段时间的成果是,不仅仅想了要做什么,也想了下,支持自己的条件是什么,自己能做到什么。分析之后,逻辑是这样的:


a)家庭记账习惯好,有记账软件支持。(包括投资资产)
b)记账软件无法实现我需要的统计,需要自定义统计(账外)
c)自定义统计要省时省力,最好自动生成。

d)董事长大力支持,放手让我大刀阔斧的干。


结论是——记账需要做减法、投资统计需要做加法。


a)需要优化财务软件记账体系,保持二级科目不变情况下,简化一级科目。(√,原本有,2017年底简化完成)
b)需要利用财务软件直观反映家庭财务规划。(√,2018年7月完成)
    (此处主要用账户组功能,犹豫过是体现风险管理还是财务规划,最终决定是财务规划。)
c)需要一张自己录入的底表,按月为期录入月末资产、当月收支情况(只到一级科目)。(√,原本有,2017年底优化完成)
d)需要自定义财务诊断表、财务规划表,实现自动化(极少录入,大量从c项底表中自动计算),每月复盘目标一目了然,复盘时间不超过30分钟。(√,2017年底完成财务诊断表,2018年7月完成财务规划表)
——历时10个月,其实主要是在思考,在2017年底的时候初步形成一个想法,2018年跑了半年,7月完成优化。之后坚持10年不动摇。
——思考的过程是漫长的,其实这是我的习惯了,先想长远,再优化,再细化,想得很慢很慢。——生活本就不急,何必仓促呢?
——优化的其实是战略层架构。想的过程中,并没有停止投资,而是尝试,学习。投资和投资的学习,是润物无声的多年积累吧,还在学习,投资,再学习中。互联网时代,投资变革真的日新月异,感觉每天都在收获新知识,也在接受大量信息爆炸带来的知识筛查判断成本。
——说人话:站在小家庭3年软件记账+简单分析的“巨人肩膀”上,设定了战略目标和实现路径,并表格化以便规范,遵守纪律和复盘。

(摊手,其实就是把想法落实到纸面上,并利用工具给自己减负-excel表最高!



财务规划怎么做?财务诊断怎么做?
再说,再说~
-------------------------感觉给自己挖了坑……还努力的得埋…--------------------------------------
只看楼主
全部回复(17)

回复楼主

回帖
小组话题

扫码下载

APP

iOS • Android

想理财却无从下手? 打开应用
通俗实用的理财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