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理财

登录 注册
21天变财女 250067姐妹  36993帖子
发帖
宁静的夏

2015年9月读书笔记——《小时候》

宁静的夏
宁静的夏   宁静的夏 2015-09-16 22:03 阅读(3228)

是在《一席》视频上知道这个名叫桑格格的作家,她的演讲开始说自己不善于在这么人面前演讲,因此有朋友建议她将要讲的内容分别写到十个指头上,“可我不是左撇子啊。”,哈哈,只能现场发挥了。演讲中提到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小时候》,这部作品不是大家通常见到的一篇完整的、长的一段段的文体,而是一小条一小条的微博式的文体,并配以作者自己的画,完全是按照作者意愿出版的。我马上去搜罗这部书,只找到了文字版的。顺带看了一些评论,“它是一本会让人看了觉得开心的作品”,“桑格格的《小时候》,不知道会让多少人趴在办公室的小格子里、在飞机舱里傻笑了。”,确实一本让你从头笑到尾的书。


编辑推荐:《小时候》这部半自传体和半虚构的小说以混合着四川方言的口语写成,它选择了一个成都女童的主观世界作为展开方式:从最细枝末节的玩物、游戏、口头禅、流行的人和事,到整个似曾相识的童年经历,这一切被作者以散点叙事的方式娓娓道来,如同儿童记忆特有的前后颠倒和琐碎,于是在一个大的时间框架下,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被化解成无数令人忍俊不禁的小故事,任何一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在内地有过童年时光的中国读者,都可能会在桑格格的《小时候》中找到共鸣。


开头的一条“我两岁的时候口头禅是:我小时候……”,绝对地似曾相识的一句话,尤其现在的小孩通常都会说这句话;有一个特别盲目自信的妈妈,连带桑格格也很自信,幼儿园里就知道了权力之争,很霸气地让小朋友们伸出手来,在每个人手上写上自己的名字,然后霸气地宣布:“不要哭了,有困难,找格格,你们都是我的人”,想象那画面。


回忆我的小时候。幼儿园,那时我是多么乖的孩子,那时还真有两个比较好的伙伴,只是好像只停留在了幼儿园,已记不清为啥没有玩下去。第一个,一个村子的,当时对我真好,天天买好吃的给我;另一个,我每次下课都会去帮她削铅笔,在她眼里我削的铅笔比她自己削的好,只是幼儿园结束,人全丢了。一年级,整天被欺负,那是俩姐妹,跟她们坐一起,有时还让我妈去找她们家长呢。二年级,自习课大家都在讲话或起身走动,班主任让班长记下讲话人的名字,结果手上挨了一棍子,那是那个老师专有的惩罚学生的工具;不过也有被老师表扬字写得好,长大后翻出来看却觉得那字好丑。四年级,最害怕数学老师,因为他的惩罚学生的措施是拿勾起的手指去捋你的鼻子,我自然也“享受过”。五年级前,我都是不受老师关注的学生,从五年级开始才慢慢冒尖。六年级,玩得好的几个人聚到一块讨论起了女生的大姨妈,因为那会偶尔会看到有同学起身后裤子后面一片片殷红。初中,很多村的人聚到我们村的学校,迎来了我比较辉煌的几年生活,第一次当了班长,体验每次考试都是班级第一,中考更是辉煌,哈哈,我妈在外面逢人就被夸。高中,对我来说,不太好的回忆,到了县里最好的学校,成绩不理想,人又自卑,就这么挨完高考,自己自作主张填报志愿,一颗怕丢人的心生生把自己带到大西北。大学,开始我也是自卑的,主要从外貌方面,但是一直努力学习还是给我带了不少荣誉和金钱。读研,中途遭遇导师意外去世,转导师,一定程度上来讲我的路也被改变了。就是前面无数的既定事实成为了如今的我。


回忆之前的事情,当时也许是好笑的,比如自己爸妈离婚分配家具时,爸爸搬走自己的那份,桑格格恶作剧似的爬上爸爸的车子,把家具往下扔,并喊着“妈妈,我帮你抢回来了”,周围人觉得很心酸,唯有自己傻傻地笑,多年后,回忆这一幕时,桑格格也是心酸得不得了。人都是在慢慢长大中,丢了些什么,又得到了些什么,是所谓成熟。其实我是挺羡慕作者的小时候生活,我所羡慕的那些正是我自己希望自己具备的。只是如今回头看,我已经学会了不会过去耿耿于怀,每阶段有每阶段的想法,我不应该再去苛求记忆中的以前了。


如今的你们是否有这种感觉”原来这些看起来似曾相识却又很遥远的‘小时候’被我们给丢了,眼睛里除了生活工作再也找不到小时候的单纯、青涩甚至是那些无名的小忧伤。

只看楼主
全部回复(9)

回复楼主

回帖
小组话题

扫码下载

APP

iOS • Android

想理财却无从下手? 打开应用
通俗实用的理财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