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读书笔记——《旅行的艺术》(总)
早有耳闻这本书,据说这本书在英国出版后获得好评如潮,上次去图书馆刻意借来读读。先看看书的内容简介:这部书就像一场完美的旅程,教我们如何好奇、思考和观察,让我们重新对生命充满热情。旅行是什么,德波顿并不想急于提供答案,旅行为什么,德波顿似乎也不热心去考求。但释卷之后,相信每个读者都会得到一种答案——这答案,既是思辩的,也是感性的,既酣畅淋漓,又难以言说,因为,它更像是一种情绪 ,令人沉醉而不自知翻开这本书,你踏上的将是一次异乎寻常的阅读旅程。深信德波顿无处不在的智慧和机智将影响甚至改变你对旅行的看法,并有可能改变你日后的旅行心态和旅行方式。作者认为,旅行以及对旅行的研究可以加深人们对幸福的体验,而这种幸福,就是古希腊哲学家所说的“由理性支配的积极生活所带来的幸福”。
作者阿兰·德波顿是当今欧洲炙手可热的一位学者型作家。德波顿是一个知识渊厚且富有逻辑思辨能力的作者。他曾经是大学的哲学讲师,有着深厚的哲学素养,从苏格拉底、洪堡,到爱默生、尼采,他都有过系统的阅读。此外,对西方文学和艺术作品,他也有广泛的涉猎。因此,在论及“旅行”这一近平陈词滥调的题材时,他不仅时时表现出理性的悟觉,而且还能结合福楼拜、波德莱尔等文学家的创作,参照凡·高等画家的作品,多方位地观照“旅行”、剖析“旅行”。这本书自问世以来已经引起了读者和评论界的广泛关注,在欧洲、美国和澳洲,该书长居畅销书榜首,在大约半年的时间里销售40多万册。作为该书中文版的首批读者之一,余秋雨先生对该书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并欣然提笔作序,向中国读者推荐这本“心灵之旅”的佳作。
看了简介,才知道本书不是传统的游记类的书,整一个一遍下来,确实就是跟着作者进行了一次关于文化的旅行,而书中列举的文学家、艺术家,对我来说有些陌生,另外由于文化的差异,也使得我的理解有些困哪,因此在读完一遍之后我决定重读,并借助看些书评来理解。
全书分出发、动机、风景、艺术、回归,也就是旅行的全过程,其最终向我们展示了有关生命与环境的精神层面,让我们看到了旅行的至高等级——生命与环境的冲撞,而这个环境却无关于著名、名胜,而最终加深对幸福的了解。
对于我,从今年开始关注旅行中的人文文化,每次出门前总会做大量功课,而余秋雨的序中说“追求旅行的文化含量,把文化古迹当作主要目标,结果不仅把旅行窄化了,也把文化曲解了”,我走这个极端了?似乎是的,有点这种感觉“了解了文化,并去刻意对应,似乎只是为了印证我去过那里或它原来真是这样的”。再想起我爸对旅行的观点—有什么看的,不就是山、水啊,哪儿的不都一样嘛,其实一定程度上我爸说的是对的,是我没想清楚自己要去旅行的目的,如果只是单纯去看风景,而现实的风景说不定还会让我们失望呢,如此来说还真没必要非老大劲跑去了。看来要思考我去旅行的意义了。先德波顿去思考吧!

对生命充满热情 对旅行充满好奇 我喜欢![[鬼脸]](http://static.talicai.com/emoji/qq/emot2.gif)
花语你这速度杠杠的。花语读过这本书吗?这本确实让人思考不少,可惜我的文字太笨拙了。
没有读 被你介绍的内容给吸引了 是我要做的事情是我要看的书![[媚眼]](http://static.talicai.com/emoji/qq/emot10.gif)
旅行还得真正去体会 在去旅行前对一个地方的历史背景了解肯定是非常重要的
现在不想以前了,很多人都是走马观花 到此一游 上车睡觉 下车照相
现在很多人都是真的去经历去寻找 也许并不知道是什么吧 但是一路上的风景 会开阔我们的视野。冥冥中还是对我们的生活有所助益的
一直很喜欢阿兰·德波顿,这本书我当年看的时候也是很爱很爱啊![[微笑]](http://static.talicai.com/emoji/qq/emot28.gif)
早耳闻这本书,才找来读,才知道为什么这么畅销了。
确实是的,就算一样的风景,每个人的体会也是不一样的。想想有那么多美景还没去,就觉得生活好有盼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