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读书笔记——《旅行的艺术》(出发)
我们有多少人的旅行可能就是源于一张图片或别人的描述?蓝天、白云、大海构成的图景让我对大海充满了期待,尽管至今还是没能去成,依然期待;再比如十一青海行,最初就是从一个老师口中得知的,从那会就一直期待能亲眼看看,向往了很久,终于成行,总体来说还是带给了我很大的惊奇;还有对于云南,之前也是很向往的,但看到太多人去过拍的图片,我对其热情不大了,也许怕失望。就像书中说的“实地旅行和我们对它的期待是有差异的”,我们该如何处理这个差异呢?
书中举的例子是于思曼的小说《逆流》中的主人公德埃桑迪斯公爵在筹备伦敦之行前分析了对一个地方的想象和实际情形之间令人极度沮丧的差异,而当突然有一天他还是决定去旅行,却在火车离站时刻迫近时返回了自己的住处,因为他在车站的见闻让他进一步肯定了自己的分析,自此之后他再也没有离开过自己的家。德埃桑迪斯就是对旅行持悲观态度人的典型代表,那么如何对待这种差异呢?我们得承认旅行能表达出紧张工作和辛苦谋生之外的另一种生活意义,所以也许“承认实地旅行和期待中的旅行之间的‘差异’,这样才会更接近真实,也更有益”。实地的旅行地不光有我们图片上见到的种种,当然还有很多别的东西,只是它们不需要来构建我们对一个地方的印象,这一切也许要归因于我们的艺术作品了,因为艺术在构型的过程中也要简单化和选择的过程,而现实生活呢,就是用那些琐碎的细节来惹我们厌烦的。“现实生活正像是缠绕在一起的长长的胶卷,我们的回忆和期待只不过是选择其中的精彩图片”,如此一想是不是就释然了。所以我还是对很多未去之地充满期待的。
对旅行中的特定场所,比如高速公路加油站、机场、飞机、火车,文学家、艺术家也从中发现生活的诗意,比如对飞机的起飞,“飞机迅疾的上升是实现人生转机的极佳象征。飞机呈现的力量能激励我们联想到人生中类似的、决定性的转机;它让我们想象自己终有一天能奋力攀升,拜托现实中赫然迫近的人生困厄”,“面对云海,飞机上的食品也有了不同的滋味和情趣,因为我们赏的是星际美景”;旅行能催人思索,“宏阔的思考需要有壮阔的景观,而新的观点往往也产生于陌生的思考”。其实对于我,这些特定场合,我可能就是认为它们是搭乘我到目的地的工具,偶尔可以随意观察周围人的种种,可以将自己熟悉的日常生活暂时抛到脑后。
带好准备好的心态,选好交通工具,带上身体和灵魂出发吧。

亲爱的对于云南和九寨沟还有普吉岛 这些地方我都觉得去得太值得太有意义了 我们见到的不一定比照片上的差 甚至更好 特别是九寨沟和普吉岛给了我惊艳
哈哈,对花语说的这些地方我还是很期待的,还有别的很多别的地方。我只是对书中的观点做点思考,只是提醒自己好好平和对待可能会出现的差异。
谢谢TS的每次捧场了。真得很开心每天这样和你互动!![[亲]](http://static.talicai.com/emoji/qq/emot14.gif)
在我看来嘛 旅行说难听点就是去走别人走过的路
但是又因为每个人的不同,视角不同,体会的也不同,看见的也不同
各种突发事情,或者有计划的安排其实都是对自己的更深层认识。
喜欢旅行哈哈 我们都是爱旅行的 突然想可以弄个旅行群 哈哈![[坏笑]](http://static.talicai.com/emoji/qq/emot21.gif)
旅行群那个就是瞎扯淡 别当真 哈哈
不是有一句话:旅行就。是从自己熟悉的地方去别人熟悉的地方,其中的不同就是每个人的思考了。我知道TS的脚步可是遍布了不少地方呢,很喜欢你的分享。
哈哈,也许可以有的,锻炼、读书、旅行,身和心都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