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亏损到底怎么回事??
这两天财经领域一大热点就是下图广为流传的银行理财“季季开1号”亏本事件。
可以看到这是一款招行的理财子公司代销的R2风险的理财产品,近1月年化收益-4.42%。
这里先补充一个知识点:
现在的理财产品按照风险划分为5个等级,R1、R2、R3、R4、R5,数字越大风险越大。
对应的,投资者按风险承受能力(根据你做的问卷得出结论)也划分为5个等级,C1、C2、C3、C4、C5,数字越大风险承受能力越高。
1.年化-4.42%
图中年化-4.42%看着恐怖,但其实只是统计口径问题,即招银理财把季季开一个月的下跌幅度x12,放大来看整个年度的跌幅了。
其实看过往业绩,该产品四月中上线以来年化收益-0.23%,6月3日单位净值为0.9997(即你买10000元该产品亏损了3元)。
怎样,这样一看是不是又没那么恐怖了?所以看着恐怖只是个数字游戏罢了。
2.亏损原因
打开产品说明书,可以看到该产品主要投资的是债券,而5月以来债券跌成什么样大家都有目共睹。
所以可以明确“亏本”的原因是因为投资标的债券近来的下跌。
而且实话实说这款产品的表现已经好于很多债券了。
3.非保本浮动收益
我是一直推荐大家在买任何理财类产品前好好读下产品说明书的。如果嫌说明书太长、看不懂的,对于加粗下划线等特殊标记的地方一定要重点瞄一眼。
比如这款季季开1号的产品说明书里就有——
加粗的“非保本浮动收益”看到了吗?
人家本来就没说自己的保本的呀,R2就不允许亏本了吗,没天理啊。
所以说,其实对着产品稍稍细研究下就会发现这亏损并没那么严重、吓人。
如果你关注的理财自媒体就银行理财亏损这事取些骇人听闻的标题,极力营造恐慌情绪,甚至还夹带私货推荐其他产品的,取关吧。
要么就是太不专业,要么就是另有所图。
另外对于这款产品,其实长期来看跌幅是能慢慢收回去的,当下只是短期而言一点账面的浮亏罢了,无需过多纠结。
——————
那为什么我们感觉近两年的银行理财产品不再像之前那么“稳”了呢?
因为2018年出台了资管新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大意就是债券类的银行理财产品要逐渐从固定收益型向净值型转变,即由采用成本法估值转变为用市价法来估值。
成本法无法真实反映债券的价格波动,但对投资者而言由于净值波动较小,体验更好。而市价法由于真实反映了价格波动,净值波动较大,对投资者的心态考验更大。
可以这样简单理解:
以前是关着灯让你从路的这端走到路的那端,由于啥也看不见你也觉得挺好。现在是开着灯让你走,但开灯了才发现原来你是在百米高空透明的玻璃栈道上从这端走到那段。
而这样做的核心都是为了四个字——“打破刚兑”。
贴上资管新规核心的条文:
资产管理业务是金融机构的表外业务,金融机构开展资产管理业务时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出现兑付困难时,金融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垫资兑付。
金融机构应当加强投资者教育,不断提高投资者的金融知识水平和风险意识,向投资者传递“卖者尽责、买者自负”的理念,打破刚性兑付。
不得不承认,之前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多年来投资者对银行理财“一定保本”的印象根深蒂固,比如哪怕有些非保本的,投资者一闹银行也都赔钱息事宁人。而成熟的市场一定是投资者对自己的投资负责,明白高风险和高收益不可兼得。
资管新规的发布也算是推动了投资者教育,让更多人明白投资不是简简单单随便买个产品的事,也是要付出时间精力去学习的。
我是何大宝,一起终身学习慢慢变富呀~
*免责申明:以上仅为知识分享,所提及的任何具体产品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对投资者基于此做出的投资决策概不负责。
还没有人回复,赶紧来抢沙发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