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娃,鸡什么?
这两天被“北京四中”母女的发文刷屏。
我儿子不补课,但我小时候其实有个“鸡”妈,我补课过。我补过语文作文,可到现在我依然不会写,我只会有条理的叙述,虽然我很喜欢看书,但那些优美的文字离我很远,我真正喜欢读的是背后的思维模式。在我们那个年代,我去少年宫读过奥数,我真心觉得就奥数本身来说对你的未来没什么大用,当年我们一起去读的娃,现在也没有比不读的那些童鞋人生出彩。
“成绩”是一块敲门砖,是有可能打开新世界大门的🔑,但千万别“魔化”。为什么这样说,是因为大部分家长的本心是偏颇的,他给予读书的厚望是“欲望”-是用金钱和地位的结果来衡量,所以有些娃会叛逆,是因为他的认知出现了问题,当他一点点懂事以后,他会发现他无法掌控“金钱”“地位”,家长是在骗他,因为家长也没有掌控“金钱”“地位”,他开始了解人生有很多无可奈何的事,比方说喜欢的人不喜欢自己,想买买买没有钱,大部分不要读书的娃,他简单认知就是读书没有用-看父母也没发财,也没做大官啊。父母焦虑“阶层”,对,互联网那篇火爆的“阶层”。但其实你想想,看破红尘的寺庙都有主持、长老、高僧之分,庙也有大庙、小庙、名庙区别。所谓的阶层就是指差异化的不同,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我记得在娃小时候,我和他聊过“走后门”。我解释这就是一个人的“运气”,运气就是人生组成的一部分,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运气”,你看你生在魔都,就比中国50%的人有“运气”,想想那些在贫困山区的娃,看你也觉得不公平啊。所以人生来就是不平等的,是有差异的,我们好好接受这些差异就好,人只有死亡时才平等。为什么这样讲,是因为我既不想培养一个市侩的小孩,也不想培养一个清高的小孩。按存在既合理的想法,懂得接受一些灰色。
鸡娃“鸡”什么?我觉得“鸡”的是成长和过程。父母把眼光放远点,不要局限在人生前20年,而是为他想想人生的80年吧,怀着怎样的心情去生活,是否拥有幸福的能力。
教育娃:
1、生命。健康平安,珍惜自己。生活方式的引导,健康心理的构建,培养一个情绪稳定的娃。
2、生存。卖体力还是卖脑力?先教勤劳,卖苦力也有饭吃,我个人认为会做点家务的孩子以后会更勤劳一些,也能吃苦一点。再教思维,怎么凭脑力吃饭,自己去衡量以后是凭什么样的付出得到什么。(为什么要读书,读书培养的是什么)
3、信念。自驱力-这是所有成功人士的法宝。就我来看,这块是教育里面最难的一块,为什么要终身学习?离开了学校,你怎么成长?

从来不懂何为鸡娃?

我看了鱼蛋的成长经历,我到觉得,我们比那些只会简单粗暴打骂的父母付出更多,我们花了很大精力去了解娃,去学习管理情绪好好沟通,去教会孩子认清局限和失败。我们用我们的方式去“鸡娃”带他找到自驱力。我们把“鸡娃”这件事融入了平常中,而不是放在结果上。
因为鱼蛋没上过任何文化课辅导班,我们还被个别家长BS过![[开心]](https://static.talicai.com/emoji/talicai/emot08.png)
受益匪浅,情绪稳定真的是很重要啊,我觉得这是我目前急需学习的内容,大家伙动不动就吼
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