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概又创新低,还能继续投资吗?
距离上次聊中概又过去了快一个月。
果然,又是一次打脸时刻。
上次,我满怀信心地期待着中概能够力挽狂澜,可以从低点反弹10-15%。
但事实上,它却再次跌出新低。
推荐阅读:
我只能说:中概这个小辣鸡,玩不起,没有实力
那最近这一个月,又发生了哪些让中概互联下跌的事情呢,今天丸子来给大家简单盘点一下:
事件一,美团暴跌
2月18日,美团暴跌14%。
原因是在当天,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4部门发布《关于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的若干政策》。
其中提到:
将「引导外卖等互联网平台企业进一步下调餐饮业商户服务费标准, 降低相关餐饮企业经营成本。」
但事实上,美团外卖商户技术服务费率处于较低水平,下调空间有限。
目前美团外卖商户技术服务费率稳定在6%-7%,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
基于此费率,美团外卖在2021年Q3季度实现每单盈利0.22元。
整体来看,美团外卖商户技术服务费率下调空间有限,未来平台有望通过改善费率结构、推广广告营销服务、降低补贴等方式改善单均盈利。
事件二,腾讯暴跌
2月21日,腾讯暴跌5%。
在最开始,是有一个网友说腾讯又挨重锤了。
但后续腾讯公关总监公开下场辟谣重锤为假消息。
至此,第一波有关腾讯下跌的猜测结束。
不过紧接着,第二波传言开始——网传监管层要开始对游戏行业进行整顿。
要知道,腾讯增值服务的贡献盈利大头来自游戏,如果这则传闻为真,那对于腾讯而言肯定会造成一定影响。
不仅如此,市场又继续传出2022年将暂停游戏版号的传闻。
对于游戏而言,版号是准生证,没有版号的游戏只能内测,而内测是不能收费的。
但以上两则传言都得到了辟谣:
一,网传的游戏行业整顿细则是2021年的消息,并不是最新的政策;
二,对于暂停游戏版号的传闻,官方称:“没有这样的消息。”
最终,两则真真假假的传言宣告结束。
而此次腾讯下跌的真实原因,或来自于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公布了2021年度“假冒和盗版的恶名市场”名单。
腾讯微信生态和阿里巴巴速卖通,第一次被列入了这份黑名单之中。
当时在群里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有位朋友就问我:
在之前,一直是国内对互联网企业进行反垄断政策,而现在美国也开始对相关互联网企业采取行动,为何会出现针对互联网行业的联合制裁呢?
针对这个问题,我来聊聊我的想法:
首先,中美双方绝不是联合制裁,因为基于的逻辑并不相同。
对于国内而言,政府采取反垄断措施是不希望发展成几家甚至一家独大的情况。
因为,一旦只有几家互联网巨头控制市场,那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真的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了。
垄断之后,这些巨头拥有唯一的定价权,市场再也没有其他竞争者进入。垄断企业可以高价进行相关商品的出售,到那时有钱人可以获得更多资源,而底层人民只能被动承担高昂费用。
所以,反垄断政策绝不是为了摧毁一个行业,而是希望互联网这个行业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这其中一定会有阵痛,但为了更多数人的福祉,都是值得的。
而对于国外而言,老美自然不希望我国的互联网企业过于强大,只能想办法搞破坏。
所以,看似联合,其实背后的根本逻辑完全不一样,一个是呵护:让这个行业良性发展;一个是遏制:不希望它发展得更好。
事件三,阿里下跌
2月24日,阿里巴巴下跌6%。
阿里下跌的主要原因是:在当天,阿里公布了四季度的业绩情况。
其中,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约204.29亿元,而预期310亿元,同比下降约74%。
业绩不达预期,导致阿里巴巴大跌,目前价格已经来到历史最低点。
其实,上述事件在互联网行业高速发展之时,都不是问题。
但现在的市场情绪显然已经来到了冰点,任何一点利空都会被过度解读。
但事实上,我们上次讲到的大逻辑却没有变化:
所以,对于投资而言有时候就是要抓大放小,需要你自行判断一下什么是主要矛盾,什么是次要矛盾。
如果你认为上面我们讲到的类似于利空的三则消息是主要矛盾,那就不要碰中概。
但如果,你认为促进互联网行业健康持续发展是主要矛盾,那在这个政策底部慢慢收集筹码即可。
毕竟投资不是一家之言,而是根据纷纷扰扰的信息做提炼总结,形成自己的观点,并指导自己的投资。
所以,是否介入,是否补仓,何时补仓都是你对这个大行业如何看待的反馈。
只是基于我自己而言,我依旧持有中概,并且会在底部位置持续加码。
不过,对于最近是否加仓,我还在考虑。因为新低出现,何时确认这个底部的有效性又是一个新问题。

定投加网格继续
港股冷了一年了
你这个真的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