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窗效应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于1969年进行了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他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
后来,辛巴杜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呢,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
以这项实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效应”:
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
一幢有少许破窗的建筑为例,如果那些窗不被修理好,可能将会有破坏者破坏更多的窗户。最终他们甚至会闯入建筑内,如果发现无人居住,也许就在那里定居或者纵火。
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条人行道有些许纸屑,不久后就会有更多垃圾,最终人们会视若理所当然地将垃圾顺手丢弃在地上。
这个现象,就是心理学中的破窗效应。
如何避免破窗效应?
及时处理小问题:及时处理生活中的小问题避免它们演变成大问题。无论是职场还是家庭关系皆是如此。
维持积极的环境:保持生活和工作环境的整洁和秩序,有助于促进积极的行为模式。
自我反思和调整:在面对挫折时,进行自我反思,调整心态,避免破罐子破摔的心理。

之前看到一个情感上“破窗效应”,就是不要向别人轻易诉说自己被辜负、被轻视、不被爱的遭遇和痛苦,他人得知你的遭遇,可能一开始有同情,但时间久了,可能会效仿、甚至变本加厉。一个例子大概是,一个女孩被家暴后来离婚,二婚的男人听她的诉说,开始是心疼她,但后来在吵架的时候会说:你前夫当初怎么没打死你。。。
是啊,这就是人性的恶啊…看到过一句话深以为然,越是暴露不好的东西,就会得到更多不好的东西。人际交往上还是多传递些积极向上的东西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