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改变自己就已经很好了。
在英国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地下室里有一块墓碑,上面写了这样一段话:
在我年轻的时候,曾梦想改变这个世界。
可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于是,我将目光缩短一些,那就只改变我的国家吧。
可当我到了暮年的时候,我发现我根本没有能力改变我的国家。于是,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我的家庭,可是这也不可能的。
当我躺在床上,行将就木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如果当初我仅仅是从改变自己开始,也许我就能改变我的家庭。
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也许我就能为我的国家做一点事情;然后谁知道呢,说不定我能改变这个世界。
————————————————————
我从小到大读书都是班上的尖子生
初高中成绩基本稳定发挥在年级前十
所以一直都是老师重点关注对象
进入硕博之后都有单独的导师和研究团队那个另说
初高中学习生涯中经常会听到班级里排名垫底的学生说“老师怎么偏心呢,眼光只盯着班上的尖子生”
年少时偶尔会义愤填膺,因为一些排名垫底的学生除了成绩不好其他还行
于是暗暗发誓如果有一天我担任教育者要把爱的种子洒满每一个学生的心里
等我现在自己做了大学老师(非行政)
接触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大多都只有一个学期的缘分
虽然我们没有升学压力
但我内心也会偏心领悟能力强、思维敏捷、上课专注、一点就通会举一反三、成果繁多的学生
这是人内心最原始的心理趋向,我搜索网上也有很多教育者和我一样的心态。
所以有时候想想,我这种做法和初高中时候的班主任又有什么不同呢
但我可以改进的只有从我自身做起,鼓励每一个学生不随意否定他们的想法、并且在他们需要指点迷津的时候给予帮助以少走弯路。
有时候也接触一些毕业班的学生,或多或少的参与他们的择业选择
诚如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那样
也会引导学生要把个人理想和社会需要相结合,审时度势
那什么叫审时度势呢,其实就是“识时务者为俊杰”
大环境如此,个人的力量很微薄,要学会利用时代条件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择业如此、择偶如此、对待原生家庭对待婚姻也应该如此。
那有人反驳:如果人人都像你一样只专注自己,那社会国家怎么改变呢
如果一个连个人生计都无法解决的人,你去责备他不关心世界是不是太苛责了呢
要知道只有有能力制定规则的人,才有权利改变规则,而大多数人专注自己早已自顾不暇
而改变自己是拥有能力的起点。
回到最开始的观点,如果每个人都能改变自己、继而改变自己的家庭,不知不觉中也会为国家减轻压力。
越长大越能明白,向内求比向外求更来得自在、快捷。

是这样的,先过好自己的小家生活就是最大的负责,如果能力更大,那么再去关注甚至改变自己以外的其他
看你和你老公一步步走来,幸福感满满,离不开自我成长
古人不是说嘛: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里的达和穷引申为很多:得志/不得志,富贵/不富贵,资源多/资源少,能力强/弱,等等等等。
不过向内求和向外求,得看什么事儿。向内求心之所向,向外求事之所成。
在我经历的职场,周边一直有个策略:借力借势,拿到结果。你这个案例印证了这句话。
一个国家就是每个小家组成的,小家全变好了国家也就好了![[开心]](https://static.talicai.com/emoji/talicai/emot08.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