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孩子“三好”的评定
周末写了一篇帖子,关于孩子小升初见闻的。评论区下面,还跟几个姐妹聊到了民办的问题。在北京,要上好的民办如海实,好的特色校如华女,以及海淀的点招,大多都是要看孩子简历的。区三好基本上是孩子校内的入门门槛。
记得从孩子一年级开始,我就跟孩子讲:儿子,你上小学后,要注意各科学习均衡,每一科都需要达到90分以上(包括体育),后面才有机会评定区三好。只有三年“区三好”,才有机会评定“市三好”。
孩子这些年,一直算得上努力学习。连续6年,所有科目期末考试都是优秀(90分以上),包括道法和科学。然而,孩子每次评三好都是有入围,但最终与之失之交臂。我从一个在孩子教育上功利心较强的妈妈,逐步变成了一个相对佛系的妈妈。
还记得孩子四年级没有评上区三好时,首先我们分析是孩子自己的问题。比如孩子不够优秀,学习上我们持续加油,做到了老师眼中的“优等生”;比如孩子校内担当问题,孩子担任中队委员和班干部,积极承担校内、班内的职务;比如担心孩子人缘问题,我们积极让孩子参加各种同学活动,组织生日会,参加其他孩子或家长组织的各类活动;比如担心孩子的闪光点不能及时被同学看到,我们积极参加学校运动会、合唱团、朗读社团等各类社团及志愿者活动以及代表学校参加编程、知识竞赛等多个区级、省级比赛,甚至拿到奖项。孩子也多次在学校升旗仪式当天,在全校师生面前领奖…
然后当我觉得自己孩子已经逐步向优秀靠拢时,发现有更多的孩子比我家更为优秀。他们在全科优秀的基础上,在校内担任更高的职务,早早获取校内外英语证书、奥赛、作文大赛的各种奖项。在那一刻,我被卷到了。确实,自己的孩子还有太多要努力的地方。
然后再到后来,我发现孩子班级里有一个前两天还因打架,脸上被挂彩的孩子被评定上了区三好。只因班主任(前)的孩子是学医的,而这位同学的父母是附近三甲医院的知名医生。那一刻,我不淡定了~我开始质疑学校的评价体系,开始质疑自己之前思考问题的方向。
然而,我深知,我无法改变现状。无论是进一步鸡娃,还是逃脱现有的评价规则,我们不是规则的制定者,只能够去接受,适应。“不去管自己不可改变的事儿,做好自己可选择可控的事儿”,成为了我当下的最优解。基于自己想要的,这条路走不通,那就换个路径去实现。于是在多因素催化下,我家便开启了学区房的选购之路。
当我去年买好学区房后,我发现我整个人变得佛系了。1.有没有区三好,已经不影响我儿子的升学;2.不用再去跟孩子强调ABC,让孩子在学习上也多了一份儿松弛感。3.至于公平与否,“天有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此事于吾儿无损,剩下的便自有天道。于我们,但求无愧于心就好。
再换个角度看,孩子学习多年。他既收获了知识,也收获了成长;既收获了美好的友情,也度过了一个相对幸福的童年。而这些虚无的“荣誉”,有,则是锦上添花。没有,也不必强求。
PS:这是我面对孩子多年“三好评定”的心路历程,有带着一些私心、功利心,也有很多格局很小的地方(常常会跟先生沟通,获得他的劝解),这都是自己曾经心路历程的真实记录,大家轻拍!

谢谢宝总鼓励!的确,有些赛道不是都能闯进去的。做好自己可掌控的部分,过程中有提升、有收获、无愧于心就好!
每个赛道其实都很卷的。那些所谓的素质教育,都是非标品,不适合大部分家庭和孩子。
没有背景的普娃,要想升级打怪,最终还是得回到中高考路线,做那些有标准答案的考卷。
是这样的,育儿道路上,父母尽力托举,但肯定有力所不及的范围使不上力,佛系一点挺好的。你们的托举已经非常好了,孩子也很给力,三好的名额太少了,不用强求
这么多猫腻,不都是同学选举吗?
借用今天我们沟通一个系统需求时,某位同事提到的一句话:凡是涉及到“人工操作”的地方,必然就会存在“造假”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