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需要解决所有事,接纳不完美
看过一句话说,成为优秀父母的捷径是成为自己小时候需要的家长。想了想我小时候可能最想要有松弛感的家长吧,于是我向ds提问:拥有松弛感的家庭是什么样的?以下是ds的回复,借鉴学习下。
1,允许犯错,不苛责完美
孩子打碎碗、忘带作业,父母不会立刻指责,而是平静解决问题:“没事,收拾一下就好。
家庭成员不会因为“不够优秀”而感到羞耻,失败或失误被视为成长的机会。
2,情绪稳定,不传递焦虑
遇到突发状况(如赶飞机迟到、旅行计划泡汤),不会互相埋怨,而是灵活应对:“计划变了,我们看看还能怎么玩。
父母不将工作压力或负面情绪转嫁给孩子,家庭成为情绪的“避风港”。
3,平等沟通,不强加控制
孩子可以自由表达想法,即使与父母意见不同,也能被倾听和尊重。
决策时(如报兴趣班、选专业)会共同讨论,而非单方面要求服从。
4,支持个人空间,不过度干涉
尊重彼此的隐私,不过分追问细节(如不翻孩子日记、不过度监控社交)。
允许家庭成员有独处时间或兴趣爱好,不要求时刻“黏在一起”。
5,接纳“不完美”的日常
家里偶尔凌乱、饭菜简单,不会因此感到愧疚或争吵。
接纳家庭成员的性格差异(如内向/外向),不强求所有人“一致”。
6,享受当下,不预设过高期待
家庭活动(如野餐、旅行)注重过程体验,而非苛求“完美结果”。
父母对孩子的成长少些“必须考上名校”的执念,多些“健康快乐就好”的平常心。
7,灵活解决问题,不纠缠对错
遇到矛盾时,关注“如何解决”而非“谁的责任”。
愿意妥协和调整规则(如周末作息可以适当放松)。
8,尊重差异,不比较不内耗
不拿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也不抱怨“别人家的老公/老婆更好”。
承认每个人有不同的节奏,比如允许孩子学得慢、暂时成绩落后。
9,共同成长,而非单向要求
父母愿意承认自己的不足,向孩子道歉:“妈妈刚才太急了,对不起。”
家庭氛围鼓励所有人一起学习进步,而非仅要求孩子改变。
10,幽默感化解尴尬
用自嘲或玩笑缓和紧张时刻,比如弄坏东西时说:“看来咱家该换结实点的家具了!”
不把小事上升到“人格批判”(如“你总是这么粗心”)。
松弛感的本质,是家庭成员内心有足够的安全感:
✅ 不怕暴露脆弱,
✅ 不怕被评价,
✅ 相信无论如何都会被接纳。
这种环境滋养出的孩子,往往更自信、抗压能力更强;而父母也会因为减少控制欲,活得更加自洽。
当然,“松弛”≠放任不管,而是在爱与规则中找到平衡——就像放风筝,线在手中,但风筝能自由飞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