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参加漫展,不认同,但尊重
去年和娃娃参加漫展,我是不太愿意的,但为了娃娃能够体验新事物,也勉强去了,没有准备,只是去“欣赏”。当天去的时候人山人海,堪比春运。
今年娃娃又想去参加漫展,事先在网上买了衣服和假发,又找了专业的化妆师化妆,这个时候,我才知道,原来这东西挺烧钱。
昨天去的时候,我们在外面化妆用了一段时间,进去的时候已经12点多,入口没有那么多人,里面的人很多,有跳舞的、摄影的、排队签名的、找各种喜欢的人物合影的,还有互相交换礼物的。
娃娃跟喜欢的人物照完相,都会给对方礼物,有时会收到回礼。有一个高中生,拿了一些卷纸分给他人,娃娃也收到了一份,我感觉很好玩儿,好奇她们的思考方式。
这次和上次不同,上次是硬着头皮去的,这次是带着好奇心去的。
我发现,参加漫展的人扮演不同的角色,脸上都洋溢着开心的笑容。他们有扮演警察、军人、医生、护士、病人,也许,他们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实现心中的愿望。现实中无法实现或以后实现的理想,在这一刻,得以展现。
娃娃在现实生活中不太自信,到了这里,竟然主动要求去舞台上跳舞,嘴里一直在说“今天好开心,好满足”。我看到她这样的状态,虽然不认同,但尊重。
中国漫展的兴起是从90后开始 ,从非主流逐渐变成青年人的主流文化。
每个年代都有自己的文化载体和娱乐。我是85年出生的,我们那时经常玩跳皮筋、弹玻璃球、打沙袋。现在孩子们很少玩儿了。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二次元,看待漫展,就不会和孩子产生矛盾。
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甚至孩子喜欢二次元或者漫展?
1.青年对群体性认同与情感联结的需求
在城市化、原子化社会中,青年通过漫展找到志趣相投的人,通过角色扮演找到认可自己的人,像娃娃,她扮演了一个不太出名的角色,在她进漫展以后,有很多人找她合影,她很惊讶也很欣喜。这种认同给她带来了信心。
漫展提供规则松弛的场域,允许夸张的装扮,无厘头的互动如宅舞表演,成为年轻人对抗学习/职业的情绪出口。
2.互联网与新媒体的放大效应,经济效应驱动
贴吧、b站等平台培养了大量二次元爱好者,这些人通过线上讨论形成“兴趣共同体”,线下见面,实现奔现。
参加漫展的人,可以发布漫展照片、视频,也可以直播获取流量,从而吸引非核心群体参与。
娃娃的爱好我不感兴趣,但我会尊重她的爱好。

我娃是男孩子,也想去漫展,我一直没带去过
我带我女儿去了两次广州的漫展(付费),还去了动漫星城买买买,还去了我们本地的漫展。
马上高中了应该没太多时间去了。
如果凑巧会去吧,如果非常刻意的,很隆重的准备,我是不打算带去的。现在也是跟班里的女生有讨论这个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