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想"取代"你要",教育就对了
1. 赶海变探险:孩子的兴趣是探索的起点
旅游时,小朋友问我:"妈妈,我们今天要干什么呀?"
以往行程都由我安排,但这次纯度假,我决定把选择权交给他:"先熟悉环境,再选你想做的事。"
结果他只想赶海,对其他活动毫无兴趣。
于是,我换了策略——既然他喜欢"捡东西",那就把散步变成"寻宝游戏"。
我们一路发现树上的蝉蜕,我给他看网上的收购价,爸爸分享童年抓知了的趣事。
最后,他兴致勃勃捡了一路蝉蜕,成功在外溜达了半天。
育儿启示:孩子不愿出门?或许不是他们"懒",而是家长没找到那把打开兴趣的钥匙。
2. "我想学做饭":当孩子主动,教育事半功倍
我给小朋友看了一个视频:一位妈妈培养孩子情商,小男孩阳光自信,善于表达。
看完后,小朋友突然说:"我想学做饭!"
要知道,我三年前就想教他,却一直未能如愿。
第一次做饭时,我有几句催促,但他平静地指出我的态度问题,我立刻道歉。
后来我反思:我的急躁源于"期待他快速上手",却忽略了学习本该循序渐进。
第二次,我放下评判,全心支持——他怕烫,我就递长筷子;动作生疏,我就默默帮忙。
最后,他不仅做完饭,还摆了个爱心盘,成就感满满。
育儿启示:教育的契机往往藏在"孩子自己想要"时,家长要做的,是退后一步,提供脚手架,而非推着他走。
3. 背单词不焦虑:时间管理比进度更重要
假期陪孩子背单词,起初我总忍不住烦躁:"怎么这么久还没背完?这么多不会?"
但某天我发现自己并非一直如此——当时间充裕时,我们能说说笑笑完成;而时间紧迫时,焦虑就占了上风。
于是,我调整策略:如果当天时间不够,就减少任务量或改期;若计划被打乱,就重新安排而非硬赶进度。
从此,背单词再也没了火药味。
育儿启示:家长的负面情绪常源于"失控感"。分清"孩子的需求"和"自己的预期",问题往往迎刃而解。
这三件事让我明白:育儿没有标准答案,但有共通逻辑——
- 兴趣是动力:用孩子的视角重新包装任务;
- 自主是关键:"我要学"比"要我学"有效百倍;
- 情绪是镜子:家长的焦虑常是问题的根源。
放下"你应该",发现"我愿意",教育才能真正发生。
还没有人回复,赶紧来抢沙发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