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重回刚工作那年,带不带记忆?
1、如果不带记忆
那么我没什么好遗憾的,每一步路都比较稳稳当当。
顶多在消费上再略微节俭一点点而已。
十多年下来,多攒不了几万块钱,估算拢共也就六七万吧。这点钱发不了财,但是买了当时的快乐。
2、如果带记忆
啊哈,那可就变数大了去了。
我可以卡BUG优化我过去所有的资产投资相关。【卡的这些BUG都不是我凭空捏造,全都是我曾经有念头,且想去执行,但是各种客观因素限制住了。带着记忆炒本来就不会去炒的妖股这种假设太荒谬,违背本性,没啥意义;但是带着记忆优化过去的决策,自认为还是比较合理的,也算一种变相的复盘吧~】
(1)工作地&定居地:
我2013年毕业,年底开始工作的。那我可能考虑去杭州,而非上海。因为杭州购房当年似乎不限购,而上海限2年社保。G20前那两三年的杭州房价,以我的家境,应该是能承担首付。而上海房价太高,又被限购,2年眼瞅着要满,就变5年,于是我望眼欲穿只能领证后择机购房,最终被迫在翻倍后的回调期入手,也算是高位了。杭州买房的话,应该会赚一些的。
因为我2015年底前后是真的想过挪去杭州,去杭州工作、买房、定居。只可惜没几个月就G20了,杭州房价也翻倍大涨,所以这才继续留在上海的。
哎,实在是人算不如天算,运气还是差那么一些。
(2)结婚对象:
定居地都变了,老公大概率也不是这个呢。说不定能遇见更好的呢?哈哈。
咱就是说,渣的对象破财,好的对象利于攒钱。对象若是更好,那自然更利于财富积累。
(3)炒股:
阶段一(靠自己):当年应该多投点本金,问我爸妈借钱,买茅台!这不是我空口瞎白话,2016年股灾的时候我真的想过要买茅台,可惜我本金买不起1手茅台,方才作罢,退而求其次买的单价低的格力电器。实践出真知,我是万万没想到,我股票方面有点财运在。因为知道炒股有风险,所以一直以来过于小心谨慎了,只敢用自己可怜的那一点工资结余,而不敢用父母的钱作为杠杆。这些前期靠自己炒股的经历,如果我胆子大点,本金多点,都不需要我改策略,就回到过去,用当时的策略,想买的股票就买,不用考虑资金紧张的问题,随便也能比现在实际赚得多。
阶段二(跟大佬):但就是有个问题,如果我去了杭州,我就认识不了大佬朋友了,哈哈。他和我风格类似,都是价投。但他的理论是我的升华版和通用版,他还会结合短线投机和技术指标进行优化。这几年他也潜移默化教了我不少,虽然没完全吸收和灵活运用吧。尽管这几年大佬带来的直接收益未必比我自己操作高多少(是我太菜,hold不住),但是我期待着他的方法论发挥后劲。。
所以马后炮复盘下来,最卡BUG的做法是:
1、刚毕业时去杭州,在G20之前买房。留着到现在或者高位卖掉都行。
2、问爸妈要点钱,作为初始资金,投资股市。
3、在遇到大佬前的两三年,来上海工作。为了遇见他,还有其他优秀且友善的领导和同事,和他们共事和私下聊天后,我脑子长得飞快。(很幸运遇见他们,所以就算重来,我也希望能再次遇见他们)
4、YQ后我工作开始不稳定,上海就业市场崩了,这几年我在哪都不重要,反正都是线下朋友变网友。
5、如果还是想生孩子,应该现在生,有各种福利。这新生儿人口降得太快了,我生娃那年还是二胎余波,初中学区问题我现在还头大呢。如果现在生,根本不需要这么愁学区。
——这一连套下来,肯定能多攒,但金额多少确实不好说。或者,这就不叫“多攒”的了,而是“搞投资多赚”的。哈哈哈~
哈哈,啥好事都想要,我咋不上天呢?
————
最后,根据我的十余年复盘,我总结了几点刚毕业的重点:
1.认真挑选工作和定居地点
2.慎重挑人生伴侣,能有助力最好,如果没有助力那至少不拖后腿
3.认真努力工作,去好公司,遇见好的领导和同事
4.拒绝消费主义
5.早早有理财意识,持续学习进步
6.学会适当整合和调动资源,学着借力

我学习能力一般般啦。。有个朋友比我入市晚好几年,我一跟她说资金逻辑/涨跌逻辑,她悟得比我快很多~同样的,她工作能力也强我很多~![[开心]](https://static.talicai.com/emoji/talicai/emot08.png)
我主要是心态好、情绪稳定。在股市,心态比技术重要得多~
想办法租一套闲置房子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