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手机沉迷:一个让你无痛夺回注意力的方法
你是否也曾有过这样的经历:本想拿起手机只看几分钟,却在不知不觉中刷掉了一两个小时,直到深夜才放下,第二天又陷入精力不济的恶性循环?我们以为是自己在“玩手机”,殊不知,我们正被手机所“玩”。
李笑来老师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一切成瘾性消费,都是生产者对消费者的剥削。” 这句话让我深受启发。如今,我们普遍面临着一个“免费”的陷阱——沉迷手机。尽管我们没有为此付费,但最宝贵的资源——时间与注意力,却在不知不觉中被悄然“收割”。从这个角度看,刷手机何尝不是一种消费?它是一种对注意力的剥削,一种精神层面的“隐形消费”。
今天,我想分享一个我从李笑来老师那里学到的、亲测有效的方法。凭借这个方法,我已经两个月没有碰过短视频,整个过程毫无痛苦,反而将原本被吞噬的时间,重新投入到阅读、绘画、写作和运动中。要知道,过去的我常常因刷短视频而熬夜,不仅精力不济,更挤占了所有学习成长的时间。
这个方法的核心,就是进行“自我宣言”。这个方法并非依靠强大的意志力去“硬扛”,而是通过一套心理学技巧,与自己的潜意识对话。其公式很简单:
我 + [目标行为] + [原因] + [情绪]
以我的宣言为例:“我,不看短视频。我,讨厌短视频,因为它正在阻碍我成为更好的人。” 关键在于,你需要大声地、反复地对自己说。这听起来或许有些简单,但背后有深刻的心理学原理。
我们的大脑很奇特,外界的道理常常听不进去,却极易相信自己说出的话。大脑天生就偏爱因果关系,任何看似合理的原因都能让我们信服。
为什么要加入情绪呢?这背后,是心理学中著名的“大象与骑象人”理论。
骑象人:代表我们的理智和意志力。它知道什么是对的,能制定计划,但力量薄弱,很容易疲劳。
大象:代表我们的本能、情绪和习惯。它力量巨大,但反应直接,缺乏远见。
我们强大的本能(大象)和薄弱的理智(骑象人)时常在对抗。仅靠意志力硬碰硬,往往徒劳无功,难以持久。然而,情绪就是那根缰绳。无论是正面的“我喜欢”,还是负面的“我讨厌”,都能有效地引导这头巨兽,朝着我们期望的方向前进。
所以,不妨也来试试这个方法。从坚持一天开始,当你体验到那种对生活的掌控感后,再慢慢延长战线。你会发现,夺回注意力的主动权,远比想象中要容易。
-
lilywx85lilywx85引用 @ 谁解花语 @ 谁解花语 的话:我也经常刷短剧,刷着刷着就忘记时间了,好讨厌啊,我也要戒掉小视频我也很喜欢短剧,但是现在我会找一部长剧,不快进,不拉进度条,就是为了培养自己的耐心和慢性子,如果实在看不下去,我会和自己喜欢的事一起做,比如做做手账贴纸,练练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