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点被骗了
昨天下午,我差点被骗了。
事情要从建立学习小组开始讲起。有段时间,我做事情动力不太足,正好有个一起学习的人发了一个颓废的留言,并说要建一个群,大家互相监督学习,我就加了她,加入了这个学习小组。
加入以后,有其他学习搭子也加了我的微信。因为都是同学,对这些人有滤镜,就通过了验证。
有一个微信名叫过去式遗憾的人,天天发早安问候信息,刚开始没有理,他发得多了,我觉得都是同学,总不回也不好,就回了信息。
他每天问候,我也每天回一两句,有时忙就不回。
在发信息的过程中,刚开始是问候,关心,后来会聊到投资,他说他自己之前投资股票,后来投BTB,收入很客观。
我跟他说我只投ETF,其他都不投。
后来我一直想学一个投资,他说他也会,可以教我。
之前有个同学教了我一些,我没有太会操作。这回就信任了他,觉得他和之前那个同学一样。
我按照他给我的安装包,下载了APP,他又推荐另一个软件,说是带我赚钱。
我当时没有怀疑,就下载了软件,等到他让我充值,给我二维码的时候,我犹豫了,感觉不太对,就没有充。
等我第二天再次拒绝他的时候,他就表现很生气,说我耽误他的时间。
我当时虽然有些怀疑,但还是带着滤镜,跟他讨论场内充值的事情,他教了我场内充值的方法,最后又绕回到场外充值。
我这时的怀疑已经加深,把我和他的聊天记录丢给豆包,让它帮我分析,它告诉我,这个人大概率是骗子。
看了豆包的分析,我就没有再提充值的事情。
下午,我的学习小组群里就有人说被骗了,让大家小心。
骗子在群里却倒打一耙,说被骗的那个人管他借钱,后来证实是假的。
大家看到被骗的信息,纷纷说自己的经历,骗子才退群,他拉进来的人也被踢出群。
回忆他跟我沟通的过程,我总结了骗子的3个套路
一:利用“信任需求”:先建立情感联结,再瓦解防备
人天生渴望被理解,被关心,人在压力大、脆弱、孤独(如宝妈、职场新人、老年人)。骗子会抓住这一点,取得信任。
常见手段包括:
1.身份伪装:冒充“战友”“老乡”“同行”“成功人士”,用共同标签降低信心。
2.过度共情:针对对方的困境表达理解,甚至比亲友更关心。
3.细节轰炸:记录小习惯,用具体关怀强调真实感。
效果:当受害者觉得这个人懂我,防备心就会下降,骗子在为后续行骗铺路。
二:利用“贪婪心理”,用低风险高收入制造幻想
人对“不劳而获”或“轻松暴富”的渴望是刻在基因里的,尤其在经济压力大时(如需要贴补家用、想改善生活)。骗子会精准放大这种欲望,用“看似合理”的理由降低警惕:
收益包装:强调“稳赚不赔”“躺赚”,用具体数字刺激想象。
稀缺性暗示:制造机会难得的紧迫感,让人觉得错过就亏大了。
成功背书:我自己也在做,增强可信度。
效果:受害者会从犹豫转为期待,甚至主动忽略风险。
三:利用“恐惧心理”:用损失威胁推动行动
人对失去的痛苦大于获得的快乐,骗子会通过负面暗示制造焦虑,迫使人为避免损失而配合
危机恐吓:暗示不行动就会落后,不参与就会受损
责任转嫁:把犹豫包装成对自己/家人不负责任
限时压迫:用时间节点催促,让人因错过而放弃理性思考
效果:受害者在怕损失的焦虑中,会跳过验证环节,直接配合骗子要求。
骗子行骗的核心逻辑,是利用人性中的心理弱点与认知偏差,通过精准的情绪操控和信任构建,达到行骗的目的。
我这次没有被骗,有以下4个原因
1.通过这么多年的投资,我不再对高收益抱有幻想,不相信天上掉馅饼能掉到我的头上。
2.他说他是做生意,每次我给他发信息,他都很快回。跟他约,教我的时间,无论哪个时间段,他都有空,这是违背常理的。
3.他表现的过于关心,我觉得已经超过了正常的同学关系。我自己能给自己提供情绪价值,不必向外索取。过度的关心,反而让我很不舒服。
4.这些年不断定投学习,遇到事情习惯性思考,这才没有给骗子可乘之机。
-
小树520小树520引用 @ 自由的香 @ 自由的香 的话:感觉小她这里面都有,我遇到两三个,就和你私聊一些,完了他说他在整啥子啥子投资,挺赚钱的,介绍给我,或者说他赚了好多想诱惑我,我压根就不想鸟他骗子无处不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