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败家的行为是知识付费
感谢小她发起这个话题,我开始审视自己的败家行为。
我自认为败家的行为不多,但都是大额的。很多女人会在衣服鞋子包包发卡配饰上败家,而我在知识付费和股票上败家。
1.知识付费
我一直认为花钱就是捡便宜,花钱提高认知,花钱提高赚钱能力,但现在想想,很多知识付费花的钱是不需要的,甚至是重复的。
就拿学家庭教育来说,我知道自己的缺陷 ,不断的投入,希望自己改变。
但多数时候,改变是需要时间的,并不是以花钱多少来衡量。
在学家庭教育的过程中,我收获了自信,减少了焦虑同时也陷入了一些坑(快乐教育)。
学习不是报课越多越好,而是把学过的东西内化成自己的,并在生活中不断的实践。
我刚开始付费学习的时候,急于改变,不知道好的学习方法,以为懂的知识多就会成长,殊不知,知识如果不在现实中应用,那就只是一个信息,知道做不到也就是不知道。
有段时间,疯狂买书和买课,书看了不少,课学了不少,各种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了解了不少,但就是没有用到生活中,因此,改变并不大。
直到2019年,我开始把学过的东西用在生活中,并不断的复盘总结再实践,改变才发生。
我记得有一次和同学去逛街,走到一家书店,看到陈列在醒目位置的书籍,我说这些书我都看过,但如果问我书里讲的是什么,我一句也说不出来。
当时我就告诉自己,以后看书,不但要选好书,还要记住书中触动自己的一两个知识点,不能再出现看过没留痕的情况。
不要求每本书的知识点都记住,那是不可能的。记住一两个就可以,反复在生活中实践,不断输出,直到内化成自己的,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把学到的知识与旧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建立知识网络,形成自己的思考。
现在网络上充斥着消费主义,包括知识付费,实际上,如果想学习技能或者理论,先找几本经典书来看,再把里面的知识输出。如果觉得自己一个人走不远,那就报一个训练营就可以,不必报太多。
报多了只是让自己一时愉悦,会给自己我懂的幻象,反而不利。
从生孩子到现在,我在知识付费上的花销有20个,每年大约1-2万的投入,按投入产出比来算,我这笔投入不太划算,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如果现在让我来选择,我不会买那么多的课程,不会报那么多的训练营,不会买那么多的书(有些书不值得买纸质的,看电子书就好)。
知识付费固然好,但要适量,过犹不及。
2.股票
我想接触投资,是爸爸偶尔给我们讲,一个哥哥通过炒股赢了很多钱。那时我还小,说者无意,听者有意。这颗投资的种子就种在心里了。
奈何我身边搞投资的人不多,直到余额宝的出现,我开始投资余额宝,那时余额宝利率比较高,我不知道这个投资风险大不大,问了身边的人,都没有投资的,我只好拿着不太多的钱试水。
后来,终于有一个身边人买余额宝,我问他靠不靠谱,他说可以,他投资十万元钱。我也开始往里面充更多的钱。
余额宝弄明白了,2015年的牛市来了,网上各种挣钱的帖子,我也开始下载天天基金网,买主动基金,边投资边看书,边看网上各种帖子。那时,一天能赚一千块钱,我当时想,这股市太好挣钱了,以后就专职炒股吧。
那段时间,正好到了职业倦怠期,一心想脱离当时的工作单位,现在想想,有多么天真,还好没有辞职,否则会过得很惨。
牛市褪去,我刚开始赚的钱,慢慢的都吐回去了,但我是定投,账户上浮亏,没有真正的亏。
因为刚开始挣钱了,就觉得自己有投资天赋,开始研究更高级的股票和股指期货,结果负债累累。
这时,才开始反思,自己不过是赶上了牛市,哪有什么投资天赋。
这次栽大跟头,多亏工作没有辞,才能缓过来。
从现在看过往,算总账,我在投资上亏的钱,够我买一套房了。
还完外债,我又开始重新投资,这回只买ETF,不买其他的。
而且尽量买宽基,偶尔买行业ETF。
这样做以后,陆续开始赚钱,即使偶尔的浮亏,也不影响最终的收益。
在投资这条路,我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投资方式,不再激进,不再梦想一夜暴富,不再接触高风险的不懂的投资标的,只赚认知以内的钱。
梳理败家行为,能够更好的过以后的生活。

深有同感,知识付费试过一两次就行了,买多了就有点冤大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