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漂族们的聚会
今早起来洗漱时,婆婆聊到了他们“老漂族”的聚会。这些都是孩子幼儿园同学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们,听婆婆聊起来,感觉回到了10多年前。
先生在某科研单位工作,单位大多数同事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北漂”。刚进入单位时,单位会分一个25平米左右带卫生间的单间。那时候他们刚参加工作的同事们,都住在“青年公寓”楼内,每天上班见着,下班一起玩着(常常一起玩“升级”)。
工作第三年,单位开放了一个购房福利:购买单位附近的某个楼盘,员工可以享受95折优惠,于是很多同事在这里买房,我家也在这里买了第二套。
再后来,我们结婚了,有娃了。因为这套房离先生单位近,房子也比较大(133平),加上旁边就是单位的幼儿园(北京市一级幼儿园),于是我们便在这里扎了根。
小区房子都是板楼,居住环境非常舒适,有大的喷泉广场,还有两个小花园。加上与单位生活区相连,有配套的学校;有400米标准操场、篮球场、网球场;有多个职工食堂;有招待所、有饭店、有银行、超市等等,基本上日常生活都在这个生活区内解决。
由于生活区内居住的90%以上都是单位的同事,老人们便也建立起了相对深厚的邻里关系。孩子没有上幼儿园前,老漂族们一起哄孩子。孩子们上幼儿园后,老漂族们一起接送孩子,晚上孩子们再到小区的大广场聚集、快乐玩耍。那时候最大的压力就是每天听婆婆回来讲:XX父母都是清华的;XX爸爸是中科院博士,妈妈是中科院硕士;XX爸爸是美国留学回来的博士,现在是研究生院的老师等等…感觉跟这些学霸父母比起来,我和先生这学历太拿不出手了。
后来随着孩子们长大,慢慢要开始上小学了,家长们就都开始提前规划,纷纷各种换房,尽力让孩子去上更好的小学。就这样,包括我家在内,都搬离了那个小区。这几年里,“老漂族”们也慢慢少了联系。
一眨眼,孩子们就上初中了。前几天我们的广场“场主”王阿姨(他有每个老漂族的联系方式),给我婆婆电话,问我家孩子是不是上XC上学了?后来才知道,我们幼儿园班级的孩子里(29人),有将近一半分别在小学、初中阶段去了XC、HD。于是在场主“王阿姨”的张罗下,昨天部分“老漂族”们一起聚会了。
他们聊着现在房子的位置,看看彼此的邻居;他们聊着孩子们就读的中学;他们聊着孩子们的学习情况;他们聊着自己身体的毛病…多年未见了,大家还是那么的亲切!聊着聊着,就陆续到了孩子们的放学点儿,老漂族们意犹未尽,说到“明天我们早点儿出来,早点儿聚”!
在帮着子女看孩子的过程中,这些“老漂族”们形成了良好的邻里关系,非常开心有这些叔叔阿姨们的存在,让包括我公婆在内的“老漂族”们,有了更多的社交,有了更多的“心理慰藉”。
-
温泉温泉真不错,老人们也需要社交
-
谁解花语谁解花语你们的优秀也给了老人们足够的安全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