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追风筝的人》有感
2025年9月25日 星期三 很晴朗
《追风筝的人》有感
昨天看完了《追风筝的人》,这是第二次看了,感受真的有些不同,貌似同样的内容,不同的时候读 总是有些不一样的感受。第一次读,只是跟着情节去跟节奏,这次貌似读的更深刻,看到了兄弟情,看到了爱情,看到了父子情,看到了种族之间的那道沟壑。
《追风筝的人》的核心思想主要包括人性的救赎、战争的创伤以及身份认同等方面,以下是具体阐述:
人性的救赎:主人公阿米尔童年时因嫉妒与懦弱背叛挚友哈桑,成年后历经内心的挣扎,最终通过重返阿富汗寻找哈桑之子索拉博,完成了自我救赎。这不仅是阿米尔个人的救赎,也是对阿富汗民族创伤的隐喻,体现了人性中既有阴暗面,也有向善的潜能。
战争的创伤:小说以阿富汗近现代历史为背景,通过描写喀布尔的街道、巴米扬大佛的倒塌、塔利班的暴行等,展现了战争对阿富汗社会的破坏以及对人民生活的摧残,揭示了战争的残酷性和破坏性。
- 身份认同:阿米尔在美国的漂泊与对故土的思念,反映了移民群体在文化撕裂中的身份焦虑。他重返阿富汗的过程,也是对故土文化的重新认同,体现了身份认同在个人成长和民族发展中的重要性。
以下是《追风筝的人》中的一些名句: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风筝,不管那意味着什么,我们都应该勇敢地去追。”
“被真相伤害总比被谎言欺骗的好,得到了再失去,总是比从来就没有得到更伤人。”
“为你,千千万万遍。”
“许多年过去了,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于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己爬上来。”
“在阿富汗,有很多儿童,却没有童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