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房子
作为一个天天混理财论坛,也天天和理财打交道的人,谈道理是明明白白的,骚操作是一轮轮的。回头看看自己2021年5月的操作,却忍不住想笑——那会儿脑子一热,跟风在青岛入手了一套自住的房子,如今算下来,账面已经跌没了100万。
。 。说不心疼是假的,但日子总得往前过,我只能尽力不去钻牛角尖。可偏偏养成了个“坏趣味”:没事儿就点开贝壳找房的已成交记录,盯着自己那套房子的成交价反复看,像是在跟过去的自己较劲。青岛毕竟是二线小城,房价波动没有北京、上海那么触目惊心,我看论坛有一个工作在北京买房在廊坊的小夫妻,好像是从180买的房子跌倒了45万。我还有一个很喜欢的博主也是北京。生完孩子2300买的250平小别墅,现在房子只能挂1200,所以只好装修自住。心里还是有种说不出的滑稽感——曾经以为是“抗通胀硬通货”的房子,怎么就成了手里沉甸甸的“纸面亏损单”?
我老公今年一月一日签了一份购房合同 因为有一个别墅梦,交定金给一个龙湖小独栋别墅,因为需要我支持还贷和首付,签完后那几天是他这十年来对我态度最好的几天。但是签完后我连续多日睡不着,睡不好。因为想不通,孩子要不要为此转学。如果不转学,那只周末寒暑假住住,一个月1000物业费值得吗?幸好房东毁约不卖。
这种复杂的心情,我在一个青岛买房群里体会得更真切。这个群里只有40多个人,我待了好些年,大家都是“熟悉的陌生人”。群主建群的初衷是讨论改善型住房,能进来的基本都是手头有点余钱的小中产:没人只有一套房,条件最好的住着主城区别墅,最差的也在主城区有两套老破小,群里还有位医院的医生,日子过得稳稳当当。
前两年的群里,那叫一个热火朝天。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买房专家”,张口闭口就是“买房必看地铁盘”“学区房才是硬通货”。每年中考高考一结束,我还会凭着一股年轻人的冲劲,花上一天一夜做表格,分析各个学校的重点高中升学率、重点大学录取率,现在回想起来,那股较真劲儿简直像个笑话。群主更是厉害,对青岛每个楼盘、每个开发商的“黑历史”都如数家珍,每次分享都能引来一片“大神”的赞叹。我这人表达欲旺盛又爱自黑,不在“她理财”码字的日子里,心里话基本都倒在了这个群里,看着大家讨论“又入手一套房”,我这个“小虾米”还会忍不住流露出羡慕:“啊啊啊?你又买了一套?也太厉害了吧!”
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群里突然就沉默了。打开聊天记录,往上翻好几页都是“已读不回”的寂静。用脚趾头想也知道为什么——那些曾经觉得自己“很会买”的人,大概率都和我一样陷入了自我怀疑。更现实的是,经济形势不如从前,赚钱没那么容易了。以前群里有人一年轻轻松松赚大钱,开百万豪车、买五六百万的房子像“吃瓜切菜”,现在这样的消息越来越少,连讨论房价的声音都淡了。
后来我才慢慢想明白:其实群里那些早年买房、买了高价盘的人,资产缩水并没有我这么夸张——500万左右的房子本就相对抗跌,加上买得早,不少人的资产其实还在缓慢增值。真正“踩坑”的,是我这种在高点跟风入场的人。也是从那时候起,我彻底放下了“靠房子实现阶层跃升”的幻想: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风口,08年的房产红利、15年的互联网风口,可没有哪个风口能吹一辈子。
年轻时总觉得“要靠自己闯”,不好意思借用家里的资源,现在回头看,那不是“独立”,是有点“愚蠢的倔强”。如果当时能放软姿态,多听听家人的建议,或许就不会在高点盲目入场。但后悔也没用,房产市场教会我的,远比100万亏损更珍贵:它让我明白,没有永远涨的资产,也没有永远正确的“投资神话”,学会接受亏损、调整心态,比纠结过去的错误更重要。
现在的我,已经很少点开贝壳看成交价了。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盯盘”的。与其为了缩水的资产焦虑,不如把精力放回工作和理财本身——毕竟,真正的安全感,从来不是一套房子给的,而是自己对抗市场波动的能力。从盯着“账面数字”的浮躁,到学会和“不完美的资产”和解,在起落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稳稳的幸福。

“沉默成本不参与未来人生规划”,有天看到这句醍醐灌顶,分享给你。
我们21年买一个北京郊区的小房子,大概跌了三分之一,幸好总价不高,现在自住房18年买的,也跌了,和解得很好,哈哈
除了早期买的,近七八年买的应该都在亏,我一套18年买的,亏了一百了,另一套今年交房的期房,账面小赚(不考虑房贷利息装修等)。从没吃到过房市红利的人,不想了
22年买房的才是真接盘侠,比19年又高了30-50%
我是2022年元旦买的。。目前跌了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