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慢富”之路:定投,是与未来自己的约定
趁着节前最后一个工作日没啥工作的空子,准备来参加「分享我的百万计划的故事」活动。
存钱这件事,是在毕业步入几年后必定会养成的一个习惯。
原因无他,步入社会,面临的是要自己养活自己的时候,储蓄和抗风险能力是一定要考虑的。
往小了说,租房/生病、面临失业时的周转;
往大了说,买房/结婚,置办家业时的刚需。
这些钱,我相信靠自己都不是一蹴而就,一下子就能拿出来的,是有规划、有目标的长期积累下来的“慢富”,是让自己生活慢慢变好的累积。借此百万计划,我也想记录一下我的坚持和收获。
起点:从“月光”到“月存”
北京的生存成本高,刚工作的头两年,租房、吃饭,加上个自己置办行头(换了新手机、买衣服),基本上工资花完就所剩无几了,没有理财和储蓄计划。直到有一天,突然听到毕业没两年的同学要买房了,我突然意识到如果我想在这个城市留下,我也要去考虑未来的定居、买房。
我的启发,是从21年买基金开始,我记得那时候白酒,食品饮料,港股的相关基金很火,身边的人买进去的账户都是红的。
从那时候开始,每个月发工资,我像支付一笔账单一样,雷打不动的将工资的20%定投到基金里面,刚开始是 20%,后来慢慢的上瘾,加到 40%,50%,70%,有段时间甚至我把除了生活费的钱都放进去。
刚开始我胆子比较小,15%的收益我就卖掉,再重新找机会进,后来卖掉白酒 ,买过新能源、光伏、医药,都挣过钱(但是也有一部分被套住:白酒、药)。这笔买基金的钱,就是后来我开启百万计划的“第一桶金”。
定投:一场与心态的修行
手里的基金一度波动很大,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白酒和药的基金,当时行情好的时候,大家都在说“喝酒吃药”行情,但是过去了几年,市场的波动、板块的切换、行业的周期、未来的趋势,完全不一样了,持有的基金连续绿的时候,看着账户浮亏的数字,想着自己的窝囊费越来越少的时候,真的很败坏心情。
后来我又重新找新的机会,我当时想法很朴素:既能让自己存下来钱,也能获得一些收益,我又不懂股票,也不想经受态度的波动,而定投,听起来就像“傻瓜式”理财——定期投入,平摊成本,剩下的就交给时间。
然后我选择了百万计划里面选好的基金定投,每月发薪日当天主动转入。钱还没在我手里捂热,就已经去往了“未来的账户”,完美避免了“有钱就想花”的冲动,也不用管短期的波动,有一种”你只管努力,剩下的交给时间“ 的欣慰感,这是是任何短期消费的快感都无法替代的。
存下的,不只是钱
现在回头看,定投和强制储蓄对我来说,早已超越了“赚钱”的单一维度。
他让我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秩序感和掌控感,对以前不敢想的开始有了规划和目标,对自己的物欲能够合理控制,同时对未来(应对裁员、结婚、买房等)也更有底气了。
账户里因为坚持而不断累积的数字,那种成就感和安全感,远比即时消费带来的快乐更深刻、更持久。
未来:为美好生活勾勒轮廓
经济下行,行业不景气,裁员的消息一浪跟着一浪,
这艰难的几年,同样也很感激公司能按时发工资,努力工作也曾被认可加过几次工资,虽然公司依然调整多、变化快,至少我还没有上裁员名单,还能每个月给自己的“未来的账户”增加一笔。
虽然,我的资金量不多,定投的收益不可能让我大富大贵,不需要上班,但这种缓慢但确定的方式,会一步步靠近我想要的生活。
我不再是那个被生活推着走的年轻人,而是有了选择和规划的权利。
不求一夜暴富,只愿在时间的长河里,用耐心和坚持,打捞起属于我自己的美好生活。

她理财 App
,就当强制自己存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