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渣男式工作”+孩子咳整夜,却在摆烂边缘懂了“先爱自己”
想好好梳理下心里的五味杂陈——明明堆砌了一堆该“丧”的事,最后却被暖意和顿悟填得满满当当,这种感觉很奇妙,值得好好记下来。
昨晚注定是个无眠夜,女儿咳嗽了整整一晚上,咳得胸口起伏,呼吸都带着沙哑的重音,听着就让人心揪得慌。早上摸了摸她的额头,虽然没发烧,但精神头蔫蔫的,上学是肯定不行了,只能留在家里休养。更让人放心不下的是我妈妈,她身体还是很不好,昨天一整天都躺在床上没动,连起身喝水都显得费劲,本想让她多歇歇,可家里两个孩子,终究还是得让她帮衬着照看。
除了家里的琐事,烦心事也没断。崂山区那套闲置的房子一直租不出去,眼瞅着要到供暖季了,2000多块钱的暖气费成了块心病——交了吧,房子空着白白浪费;不交吧,万一之后有租客看房,没暖气又影响出租,就这么悬着,让人心里总惦记着。工作上也遇着了挫折,本就紧绷的神经,又添了一层压力。按说这么多糟心事凑在一起,今天该是乌云密布的一天,可偏偏因为有家人的分担,我居然把工作做得格外卓有成效。
上午一到单位就沉下心改了一篇稿子,逐字逐句打磨,逻辑顺了、表述准了,心里也跟着亮堂了些。之后对接各个部门,沟通得异常顺畅,没有推诿,没有卡顿,原本以为要耗上大半天的事,一上午就利落收尾了。下午更是趁着状态好,自己动笔写了一篇新稿子,思路清晰,下笔也顺,连带着明天的安排都一并理顺了——上午要去调研,下午有个会议,虽然紧凑,但都在掌控之中。
这份顺畅,全靠家里老人替我扛下了带娃的重担。今天婆婆还特意带着我儿子去游泳了,明天两个小朋友本来都要去秋游,女儿因为生病去不了,婆婆就主动带着儿子去买秋游要用的东西。看着她忙前忙后的样子,突然就挺感慨的,婆婆都70多岁了,还能这样帮我分担,真的减轻了我太多压力。
而我妈妈,就更不必说了。我之所以能安安心心在单位工作,没有后顾之忧,全是因为她在背后默默支撑着。妈妈带孩子,是那种自我牺牲式的用心,从来都把孩子放在第一位。就像今天女儿咳嗽得厉害,她立马用川贝炖了养生的汤水,家里的食材都是有机的、健康的,不惜成本地想让孩子吃得好、恢复得快。记得孩子小时候,她就给买超级贵的银鳕鱼、深海鱼,还有各种优质的小保健品,鞋子、衣服也都尽量挑最好的,就怕委屈了孩子。
反观婆婆,带孩子更像是“自我娱乐式”,总把自己的感受放在第一位。她喜欢在拼多多上买些样式花哨的东西,带孩子的时候也放得开,会给孩子吃必胜客、麦当劳,喝点小饮料,不像妈妈那样事事讲究健康精致。可奇怪的是,孩子偏偏更喜欢奶奶一点。以前总琢磨不透这事儿,今天静下心来想,或许这也是一种启发——人是不是得先把自己的身心照顾好,才能更好地去爱别人?
下午借着送孩子去游泳的机会,我在旁边的小公园里简单溜达了一会儿,做做伸展运动,吹吹微风,不再是被困在办公室里那种紧绷的状态,整个人都舒展了不少,果然心情也跟着轻快起来。
这事让我想起了我姐以前跟我说的话,她说在这个社会里,最经济的方式未必是拼命上班,不如存点小钱,好好享受公共服务设施,有时候我们做的很多努力,其实都是无效的。今天跟朋友聊起工作,我忍不住吐槽:“我的工作就像个渣男,一个劲地‘虐待’我,我却像个天真的少女,不计回报地付出。” 这话虽然有点夸张,却也是心里话。这么多年,我加班最多、工作量最大,可得到的回报却少得可怜,没有调整薪资,没有晋升机会,甚至连实实在在的认可和尊重都没得到多少,想想真觉得挺亏的。
朋友听了也跟着叹气,我姐更是直接点醒我:“有时候这种拼命,可能只是一种自我感动,一种惯性,甚至是一种惰性。不如停下来想想事情的回报率,偶尔躺平一下,让工作轻量化一点,取巧也未尝不可。” 她还帮我分析,我的工作成绩可能并没有干在领导的心坎上,就算再出色,如果对领导没有实际价值,那这份出色也没什么意义。我深以为然,确实是这样,以前的功劳和荣耀,跟现在的领导毫无关系,不如彻底忘记,保持低调,反而能少些纠结。
细细想来,姐姐的话很有道理。我们总习惯了埋头苦干,觉得只要付出就会有回报,却忘了抬头看看方向,忘了思考这份付出是否值得。有时候适当放慢脚步,不是偷懒,而是为了更好地出发。
本来以为今天会是黑暗又压抑的一天,没想到因为师姐贴心的电话、工作伙伴默契的安慰,还有家人毫无保留的支持,居然过得格外幸福。那些糟心事还在,但心里的重量却轻了很多。或许生活就是这样,没有绝对的顺境或逆境,关键在于我们怎么看待,怎么调整自己。以后我也想试着多照顾自己一点,少点自我感动式的付出,让工作和生活都轻量化一些,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
1楼谁解花语谁解花语素时会调整自己

她理财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