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千千的读书笔记】21天养成读书好习惯~
1楼-17楼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18楼起 《如何阅读一本书》
7月16日读书
书名: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读书笔记:
-
凡千千凡千千
7月17日读书
书名: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读书笔记:
- -- 她意识到自己已失落一切,开始寻找罪恶的缘由,人人都有负于她。
· 和特丽莎的妈妈结婚的第二个男人,和很多女人往来,特丽莎妈妈陷入妒忌。难道真的连命运都可以遗传么?· 之前一直不能理解为什么母亲会讨厌孩子。因为母亲所看重的东西因为孩子的到来而不复存在:特丽莎妈妈的年轻美貌,实习医生格蕾里面Ellis的事业。他们看重这些远大于他们的子女。因此,一定要考虑好了再想要不要小孩,否则毁掉的不仅是自己的未来 -
凡千千凡千千
7月16日读书
书名: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读书笔记:
- -- 事实上,难道不是一件必然的偶然所带来的事件,才更见意义重大和值得注意么?机遇,只有机遇才给我们启示。那些出自必然的事情,可以预期的事情,日日重复的事情,总是无言无语,只有机遇能对我们说话。必然性不是神奇的公式---他们都蕴含在机遇当中
- -- 我们日复一日的生活都在与机遇的碰撞中度过。更准确的说,是在与人和事的偶然相遇中度过,我们称之为巧合。托马斯出现在旅馆餐厅的同时,收音机里放着贝多芬。我们甚至没有注意到大量的这样的巧合。如果托马斯坐的席位被当地屠夫占了,特丽莎就不会注意到收音机在播放贝多芬(尽管贝多芬与屠夫的相遇也是一种有趣的巧合)。但是她初生的爱情加强了她对美的敏感,也就忘不了那音乐。无论什么时候听到它,都会被深深打动。那一刻发生在她周围的一切皆因为音乐而生辉,而显得美好起来
- -- 人的生活就像作曲。各人为美感所导引,把一件件偶发事件转化为音乐动机,然后,这个动机在各人生活的乐曲中取得一个永恒的位置。人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即使在最痛苦的时候,各人总是根据美的法则来编织生活
- -- 大学生与自学者的差别与其说在于知识面,还不如说在于他们的生命力和自信心
-
凡千千凡千千
7月18日
书名: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读书笔记:
- -- 这顶帽子是一条河床,每一次萨宾娜走过都看到另一条河流,语义的河流:每一次,同一事物都都展示出新的含义,尽管原有意义会与之反响共鸣(像回声,像回声的反复激荡),与新的含义混为一体。每一次新的经验都会产生共鸣,增添着浑然回声的和谐。托马斯与萨宾娜在苏黎世的旅馆里被这顶帽子的出现所感动,做爱时几乎含着热泪,其原因就是这黑色的精灵不仅仅是他们性爱游戏的遗存,而且是一种纪念物,使他们想起萨宾娜的父亲,还有她那位生活在没有飞机和汽车时代的祖父。
- 现在,我们站在这个角度,也许比较能理解萨宾娜与弗兰茨之间的那道深渊了:他热切的听了她的故事,而她也热切的听了他的故事。但是,尽管他们都明白对方言词的逻辑意义,但不能听到从它们身上淌过的语义之河的窃窃细语
- -- 人们还很年轻的时候,生命的乐章刚刚开始,他们可以一起来谱写它,互相交换动机。但是,如果他们相见时年岁大了,生命的乐章也已完成,每一个动机,每一件物体,每一句话,互相都有所不一样了(这也许解释了为什么年龄越大越难交朋友吧)
- -- 第一次的背叛不可弥补,它唤来的只是后面一连串背叛的连锁反应。每一次的背叛都使我们离最初的反叛越来越远
-
凡千千凡千千7月20日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 欧洲人意识中的美总带有预先规定的尺度,我们总是有一种审美的目的和一个长远的计划。就是这个东西,使西方人花了几十年去修建哥特式大教堂或文艺复兴时期风格的广场。纽约的美呢,建立在完全不同的基础上。它没有目的,不需要人的设计,就像石笋状溶洞。它那些丑陋形式是偶然产生的,没有设计的。在这样不可思议的外围环境中,他们突然闪耀出奇异的诗意 -- 文化正在死去,死于过剩的生产中,文字的浩瀚堆积中,数量的疯狂增长中。这就是贵国的一本禁书比我们大学中滔滔万卷宏论意义大的无比的原因
-
凡千千凡千千7月20日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 弗兰茨一生中最崇拜的事情是广阔的生活、冒险的生涯、敢作敢为和死的危险。然而他却是一名学者,把自己的一生局限在大学办公室、图书馆和演讲厅里。为此,他参与游行,羡慕革命的国家。只是,这样的他为何选择成为一名学者,而不是战地记者、革命领袖,或其他具有挑战性的职业?这样生活在虚幻世界的他是否快乐?一旦他真的拥有了那些他崇拜的事情,是否他就能得到解脱?我们的生活与我们是否从事自己崇拜的职业真的有关么?
-
凡千千凡千千
7月21日
书名: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读书笔记:
- -- 秘密警察需要设陷阱,强迫人们与他们合作,给另一些人设陷阱。这样,他们就能慢慢的把整个民族变成一个纯粹的告密者组织
- -- 人们通常从灾难中逃向未来,用一条拟想的线截断时间的轨道,眼下的灾难在线的那一边将不复存在
- -- 河水从一个世纪到另一个世纪,不停地流淌,纷纭世事就在它的两岸一幕幕演出,演完了,明天就会被人忘却,而只有滔滔江河还在流淌
- -- 是不是因为一个人不知道他就一身清白?难道坐在王位上的因为是个傻子,就可以对他的臣民完全不负责么?
-
凡千千凡千千
- 7月22日
书名: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读书笔记:
- -- 是大叫大喊以加速灭亡好呢还是保持沉默得以延缓死期强呢?
- -- 人类生命只有一次,我们不能测定我们的决策孰好孰坏,原因就是在一个给定的情境中,我们只能做一个决定。我们没有被赐予第二次、第三次或第四次生命来比较各种各样的决断
- -- 对自己的同类好,并不是什么特殊的功绩。真正的人类美德,蕴含在它所有的纯净和自由之中,只有在它的接受者毫无权利的时候它才展现出来
-
凡千千凡千千
- 7月23日
书名: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读书笔记:
- -- 这完全是一种无我的爱:特丽莎不想从卡列宁那里获取什么,从未要求他给予爱的回报。她从未问过自己那种经常折磨人类情侣们的问题:他爱我么?他是不是更爱别人?他爱我比我爱他爱得更多么?也许我们所有关于爱情的问题,这些度量、测定、试探以及对爱情的挽救,都有一个附加效果,就是把爱情削弱。也许我们不能爱的原因,就是我们急切地希望被人爱,就是说,我们总是要求从对象那里得到什么东西(爱),以此替代了我们对他的奉献给予,代替了我们对他的无所限制和无所求取--除了他的陪伴。
- 另外,特丽莎照卡列宁原来的样子接受了它,没有幻想什么去试图改变他,一开始就赞同他狗的生活,不希望他从狗的生活中脱离出来,也不嫉妒他的秘密私通。她训练他的动因不是要改变他(如一个丈夫试图改造妻子和一个妻子试图改造丈夫),只是给它提供一些基本语言,使他们能够交际和一起生活。
- 再有:没有人迫使她去爱卡列宁,爱狗是自愿的。
- -- 人类的时间不是一种圆形的循环,是飞速向前的一条直线。所以人不幸福,幸福是对重复的渴求
- -- 恐惧是一种震击,是高度盲目的瞬间。缺乏任何美的隐示。我们所能看到的是一种尖锐刺耳的光芒而不知有什么事在等着我们。在悲凉这一方面,它在我们面前呈现出已知的东西
- -- 仁慈的上帝,他们走完了所有的路程,只是为了让特雷莎相信他爱她么?
- -- 我们所有的人总是倾向于认为,强力是罪犯,而软弱是纯真的受害者。但现在特雷莎意识到,在她这里真理恰恰相反。即使是她那些梦,在一个男人的感觉中仅仅是软弱而非坚强的梦,也展示了她对托马斯的伤害,迫使他退却。她的软弱是侵略性的,一直迫使他投降,直到最后完全丧失强力,变成一只她怀中的兔子
- -- 认识到你是自由的,不受任何事业的束缚,这才是一种极度的解脱
- -- 为什么人们一思索,上帝就发笑呢?因为人们愈思索,真理离他愈远。人们愈思索,人与人之间的思想距离就愈远。因为人们从来就跟他想象中的自己不一样。
-
凡千千凡千千7.16至7.23,一周的时间把这本经典读完了。本以为读完后会如醍醐灌顶,瞬间明了生命的意义,事实上恰恰相反,感觉晕乎乎的,可能是我水平不够,感觉没太看懂。书中描写了五段关系:托马斯和特蕾莎,托马斯和萨宾娜,萨宾娜和弗兰茨,特蕾莎和工程师,特蕾莎和卡列宁。托马斯一直以来想要自由,千方百计脱离了婚姻的束缚,离开了儿子和家庭,他终于孑然一身,自由的和不同的女人做爱。直到他遇到了特蕾莎,他觉得无法离开这个女人,但同时,依然离不开他的情人们。他认为爱情和性是可以完全分开的。特蕾莎好像是忠诚的化身。她无时无刻不在怀疑着托马斯,她也完全有理由这样做。她希望在托马斯心中她是独一无二的,而不是和其他女人一样的。为了报复托马斯,她和一位工程师发生了关系,却给她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特雷莎厌恶自己的母亲,最终也没能逃离和她一样的生活模式:为自己男人的出轨日日纠缠不休。特雷莎从小就可以在睡梦中牢牢握住自己的手,且不说托马斯的生活习惯,这样强烈的不安全感有哪位男士能够满足?难道真的是害怕什么,生命中就会出现什么?与特蕾莎相反,萨宾娜以完美情人的身份出现,她尽情的与男人们做爱,却从不要求承诺,互不干涉。即便遇到像托马斯一样的爱人,她也仅仅是在他做爱看表后偷偷藏起他的一只袜子。哪怕如萨宾娜一般崇尚自由,她的一生也是一直在不断的背叛中度过,似乎永远都不能安定下来。她与弗兰茨似乎是门当户对,情投意合,但最终她却因为他无法理解她而离开。她爱自由,厌恶媚俗,是否正因如此,她就无法安定,只能一直漂泊。为何她羡慕温暖的家却始终无法拥有?甚至不断破坏这样的可能性,最终孤独终老,这些都是她真正想要的么?
-
凡千千凡千千引用 @ 凡千千 @ 凡千千 的话:7.16至7.23,一周的时间把这本经典读完了。本以为读完后会如醍醐灌顶,瞬间明了生命的意义,事实上恰恰相反,感觉晕乎乎的,可能是我水平不够(接上段) 正如书中所讲,托马斯在遇到特雷莎之前,生活无忧,作为一名医生,拥有精湛的医术和上层的社会地位,每日在穿梭于不同女人中乐此不疲。直到他遇到特雷莎,看起来他的生活变得一团糟,他沦落到只能在乡村做司机,再也不能拿起手术刀。可这一切都是他自愿的选择,他选择让特雷莎进入他的生活,跟随特雷莎回国,拒绝发表声明,拒绝在请愿书上签字;这些都是他“非如此不可”的选择。然而,最后,却只是这样的下场。他爱特雷莎,可以为她做出牺牲,可是却不能摆脱自己原有的生活方式,让特雷莎在爱中依旧活得痛不欲生。对于重和轻,理解的还不很透彻。关于媚俗的那段也没有十分明白,战争时期的描写,更需要有了历史背景的知识后才能更好的读懂。相信有了更多的知识储备和生活阅历之后再读这本书会有更深的体悟。下一本:《如何阅读一本书》
-
凡千千凡千千
- 7月29日
书名:如何阅读一本书
读书笔记:
- -- 要达到阅读的所有目的,就必须在阅读不同书籍的时候,运用适当的不同速度。不是所有的书都可以用最快的速度来阅读。
- -- 只有一种方式是真正的在阅读。没有任何外力的帮助,你就是要读这本书。你什么都没有,只凭着内心的力量,玩味着眼前的字句,慢慢的提升自己,从只有模糊的概念到更清楚的理解为止。这样的一种提升,是在阅读时的一种脑力劳动,也是更高的阅读技巧。这种阅读就是让一本书向你既有的理解力做挑战
- -- 阅读层次
基础阅读:这个句子在说什么 - 检视阅读(系统化略读):这本书在谈什么?这本书的架构如何?
- 分析阅读:完整的阅读
- 主题阅读(比较阅读)列举书之间的相关之处
- -- 无限制的教育机会是一个社会能提供给人民的最有价值的服务
-
凡千千凡千千
7月30日
书名:如何阅读一本书
读书笔记:
如何粗读/略读
- -- 检视阅读的第一个子层次:
- 粗读/略读:
- 1)不知道自己想不想读这本书。也不知道这本书是否值得做分析阅读。但你觉得,或只要你能挖掘出来,书中的资讯或观点就起码会对你有用处。
- 2)想要发掘所有东西,但时间有限
- -- 如何略读:
- 1)先看书名页,如果有序先看序。注意副标题,或其他的相关说明或宗旨,或者作者写作本书的特殊角度。
- 2)研究目录页,对这本书的基本架构做概括性的理解
- 3)如果书中附有索引,也要检阅一下。快速评估一下这本书涵盖了哪些议题的范围,以及所提到的书籍种类与作者等等
- 4)如果是本包着书衣的新书,不妨读一下出版者的介绍
- 5)从你对一本书的目录很概略,甚至有点模糊的印象中,开始挑几个看来跟主题息息相关的篇章来看
- 6)把书打开来,东翻翻西翻翻,念个一两段,有时候续读几页,但不要太多。就用这样的办法把全书翻过一遍,随时寻找主要论点的讯号,注意主题的基本脉动。最重要的是,不要忽略最后的两三页。就算最后又后记,一本书最后结尾的两三页也还是不可忽视的。很少有作者能拒绝这样的诱惑,而不在结尾几页将自己认为既新又重要的观点重新整理一遍
- -- 这是一种非常主动的阅读。一个人如果不够灵活,不能够集中精神来阅读,就没法进行检视阅读。你可以把自己想成是一个侦探,在找寻一本书的主题或思想的线索。随时保持敏感,就很容易让一切状况清楚。
-
凡千千凡千千
- 7月31日
- 书名:如何阅读一本书
- 读书笔记:
- 检视阅读二:粗浅的阅读
- --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对一本难读的书抱着高度的期望,以为它能启发我们,结果却只在徒劳无益的挣扎而已。很自然的,我们会下个结论:一开始想读这本书就是个错误。但这并不是错误,而只是打从开始就对阅读一本难读的书期望过高。只要找到对的方向,不论是多难读的书,只要原来就是写给大众读者看的,那就不该有望之却步的理由。
- 什么叫对的方向?答案是一个很重要又有帮助的阅读规则:头一次面对一本难读的书的时候,从头到尾先读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或思索。只注意你能理解的部分,不要为一些没法立即理解的东西而停顿。继续读下去,略过那些不懂的部分,很快你会读到你看到懂的地方。集中精神在这个部分,继续这样读下去,将全书读完。不要为一个看不懂的章节、注解、评论或参考资料阻挠或泄气。
- -- 所谓阅读速度,理想上来说,不只是要能读得快,还要能用不同的速度来读---要知道什么时候用什么样的速度是恰当的。
- -- 有系统的略读,就是准备要了解本书的架构。粗浅的阅读,是阅读者想要了解全书内容的第一个必要步骤
-
凡千千凡千千
- 8月1日
- 书名:如何阅读一本书
- 读书笔记:
- -- 关于一本书,你一定要提出四个主要的问题(阅读的基本规则)
- 1)总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什么?你一定要想办法找出本书的主题,作者如何依次发展这个主题,如何逐步从核心主题分解出从属的关键议题来
- 2)作者细说了什么,怎么说的?你一定要想办法找出主要的想法、声明和观点,这些组合成作者想要传达的特殊讯息
- 3)这本书说的有道理么?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
- 4)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如果这本书给了你一些资讯,你一定要问问这些资讯有什么意义。为什么这位作者会认为知道这件事很重要?你真的有必要去了解么?如果这本书不只提供了资讯,还启发了你,就更有必要找出其他相关的、更深的含义或建议,已获得更多的启示。
- -- 任何一种超越基础阅读的阅读层次,核心就在你要努力提出问题(然后尽你可能的找出答案)
- -- 一个人如果说他知道他在想什么,却说不出来,通常是他其实并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
-
凡千千凡千千
8月4日
书名:如何阅读一本书
读书笔记
- -- 做笔记有各式各样,多彩多姿的方法。以下是几个可以采用的方法:
- 1)划底线--在主要的重点,或重要又有力量的句子下划线
- 2)在划底线处的栏外再加画一道线-- 把你已经划线的部分再强调一遍,或是某一段很重要,但要划底线太长了,便在这一整段外加上一个记号
- 3)在空白处做星号或其他符号--要慎用,只用来强调书中十来个最重要的声明或段落即可。你可能想要将做过这样记号的地方每页折一个角,或是夹一张书签。这样你随时从书架上拿起这本书,打开你做记号的地方,就能唤醒你的记忆
- 4)在空白处编号--作者的某个论点发展出一连串的重要陈述时,可以做顺序编号
- 5)在空白处记下其他的页码--强调作者在书中其他部分也有过同样的论点,或相关的要点,或是与此处观点不同的地方。这样做能让散布全书的想法统一集中起来
- 6)将关键字或句子圈起来
- 7)在书页的空白处做笔记--在阅读某一章节时,你可能会有些问题(或答案),在空白处记下来,这样可以帮你回想起你的问题或答案。你也可以将复杂的论点简化说明在书页的空白处。或是记下全书所有主要论点的发展顺序。书中的最后一页可以用来作为个人的索引页,将作者的主要观点依序记下来。书前的空白页最好用来记载你的思想。你读完一本书,在最后的空白页写下个人的索引后,再翻回前面的空白页,试着将全书的大纲写出来,用不着一页一页或一个重点一个重点的写(你已经在书后的空白页做过这件事了),试着将全书的整体架构写出来,列出基本的大纲和前后篇章秩序。这个大纲是测量你是否了解了全书。
-
凡千千凡千千
8月5日
书名:《如何阅读一本书》
读书笔记:
- -- 在检视阅读中,要回答的问题是:第一,这是什么样的一本书?第二,整本书在谈的是什么?第三,作者是借着怎样的整体架构,来发展他的观点或陈述他对这个主题的理解?你应该做一下笔记,把这些问题的答案写下来,最好是在目录页,或是书名页。这些笔记主要的重点是全书的架构,而不是内容--至少不是细节。因此我们称这样的笔记为结构笔记
- -- 概念笔记:关于书的准确性和意义的问题
- -- 辩证笔记:针对一场讨论情境的笔记。从好多本书中摘要出来,由许多名作者共同参与
-
凡千千凡千千
- 8月5日
- 书名:《如何阅读一本书》
- 读书笔记:
- -- 分析阅读的规则
规则一:知道自己在读的是哪一类书。- · 任何一本书,如果主要的内容是由一些观点、理论、假设、推断所组成,并且作者多少表示了这些主张是有根据的,有道理的,那这种传达知识的书,就是一本论说性的书。
- · 阅读书名可以让阅读者在开始阅读之前,获得一些基本的资讯
- · 要让知识变成实用,就要有操作的原则。我们一定要超越“知道这是怎么回事”,进而明白‘如果我们想做些什么,应该怎么利用它’
- · 理论性的作品是在教你这是什么,实用性的作品在教你如何去做你想要做的事,或你认为应该做的事
- -- 实用的书:
任何一本教我们如何生活,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同时说明做了会有什么奖赏,不做会有什么惩罚的伦理的书,都是一本实用的书任何一种演说,不论是政治演说或道德规劝,都是想告诉你该做些什么,或你该对什么事有什么样的反应。任何人就任何一个题目写得十分实用的时候,都不只是想要给你一些建议,而且还想说服你跟随他的建议。如果标题有“。。。的技巧”或“如何。。。”之类的字眼,如果书名的领域你知道是实用的,像是伦理或政治,工程或商业,还有一些经济、法律、医学的书,都是实用类质疑某件事的有效性是理论,而质疑任何事的目的,却是实用实用书会经常出现“应该”“好”和“坏”,“结果”与“意义”之类的字眼。实用书所用到的典型陈述,是某件事应该做完(或做到);这样做(或制造)某个东西是对的;这样做会比那样做的结果好;这样选择要比那样好,等等。相反的,理论型的作品却常常说“是”,没有“应该”之类的字眼。那是在表示某件事是真实的,这些就是事实。 -
凡千千凡千千
8月6日
书名:《如何阅读一本书》
读书笔记:
-- 规则二:使用一个单一的句子,或最多几句话(一小段文字)来叙述整本书的内容(尽量简短的说出整本书的内容是什么)· 如果你要说的话太多,表示你还没有将整体的内容看清楚,而只是看到了多样的内容- · 结构与规划:叙述整本书的大意
-- 规则三:将书中的重要篇章列举出来,说明他们如何按照顺序组成一个整体的架构- · 驾驭复杂的内容:为一本书拟大纲的技巧
- · 内容大纲排列公式:全书分为几个部分,分别谈的什么?每一个主要部分可以分为几个段落,分别为什么?每个段落的重点是什么
- · 用不着跟着书上所出现的章节来归纳一本书的架构
- -- 规则四:找出作者要问的问题
-
凡千千凡千千
- 8月6日
- 如何阅读一本书
- --分析阅读的第一个阶段(找出一本书在谈些什么的四个规则)
- 1)依照书本的种类与主题作分类
- 2)用最简短的句子说出整本书在谈些什么
- 3)按照顺序与关系,列出全书的重要部分。将全书的纲要拟出来后,再将各个部分的纲要也一一列出
- 4)找出作者在问的问题,或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