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理财

登录 注册
21天变财女 250066姐妹  36989帖子
发帖
TS

【TS读书笔记】货币战争III之红顶商人胡雪岩

TS
TS   TS 2015-05-01 16:19 阅读(3986)

胡雪岩:胡光墉 (1823 - 1885),字雪岩,徽州绩溪县人,红顶商人,幼名顺官。人称“为官须看《曾国藩》,为商必读《胡雪岩》 ”。中法战争爆发后,由于资金周转困难,加上官僚压榨,胡雪岩最终破产,客死杭州。


利益与路线的博弈,导致不同的结局。


1) 利益之争

盛宣怀所涉猎的产业,从船政到纺织再到电报,无一不与胡雪岩碰撞。因此就存在着利益之争。盛宣怀的“三板斧”,让胡雪岩防不胜防,最后还是没挨过挤兑风潮。银行门槛被踩破了,门框被挤歪了。无力回天的胡雪岩终于破产。

窃听:盛宣怀通过电报掌握了胡雪岩的商业秘密情报。知道胡雪岩要高价尽收国内新丝、企图垄断丝业的动向。

掺沙子:盛宣怀一边收购生丝向胡雪岩的客户出售,一边联络各地商人和洋行买办偏偏不买胡雪岩的生丝。致使胡雪岩的生丝库存日多,资金日紧,苦不堪言。

挖墙脚:挖断资金链,拖死胡雪岩。胡雪岩80万两借款正好到了还款期限,外国银行向胡雪岩要钱。本来这笔钱是胡雪岩为左宗棠代筹的军饷,应由各省协饷来补偿给胡雪岩。但盛宣怀找到上海道台邵友濂,打着李鸿章的大旗,指使上海缓发这笔协饷,然后又让人四处放风,说胡雪岩银行倒闭在即,造成挤兑风波。


2)路线的不同

在清末官场派系林立的大背景下,胡雪岩与盛宣怀分属不同的利益集团。胡的后台是左宗棠,盛的后台是李鸿章,而左与李有极深的矛盾,胡雪岩与盛宣怀也就不得不在前台为各自的主子去进行残酷的斗争。胡雪岩因为被绑到政治的战车上进退维谷而成为左宗棠与李鸿章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成为李鸿章“排左先排胡,倒左先倒胡”策略的牺牲者。


胡雪岩破产于1883年12月初,据当时的《申报》报道,1883年11月,上海阜康雪记钱庄面临资金链断裂险情之时,胡雪岩将自己所囤积的15000包生丝分别卖给了怡和洋行(2000包)、天祥洋行(13000包)。据说,胡雪岩痛下本金2000万两,争购并囤积生丝,一是为了解救被洋人们欺压的蚕农,二是要为民族工商业争口气,最后,却因为卑鄙的洋人与同样卑鄙的官府相勾结,导致胡雪岩这位商业民族英雄的梦想被彻底粉碎了。


还有说法是说当时中国兴起了一股造铁路、开煤矿、兴轮船的热潮,相关的股份公司纷纷建立。大量资金从钱庄、商号流向股市。更要命的是:许多人都把买卖股票当作了赚钱的正当生意,所以向钱庄贷款用于炒卖股票的现象也很普遍。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胡雪岩将一笔数额不小的资金用在了囤积物资(生丝)上,应该说还算是明智之举。毕竟在面临资金困难时,生丝还能够及时变成现银的。但是,胡雪岩钱庄的资金远不止这囤积生丝的480万两白银,更多的资金当时应该都放贷在外。当猛烈的金融风暴降临后,这些放贷在外的大量资金往往就成了无法收回的坏账、呆账。一旦遭遇挤兑风潮,自然就难以招架。


还有体制上的原因。这个时期西方资本已经走向集团性,银行已经成为了西方资本云做的主要形式。而中国这个时期还是钱庄。钱庄说到底还是个人资本、家族资本,它的规模无法与银行相比。银行由董事会组成,各董事是利益均分,却也是风险均摊;银行之间可以互相拆借,共同抵御风险。钱庄就是个人的事情、家族的事情。胡雪岩实际上是一个人与一些集团在竞争。

只看楼主
全部回复(12)

回复楼主

回帖
小组话题

扫码下载

APP

iOS • Android

想理财却无从下手? 打开应用
通俗实用的理财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