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理财小说:越攒钱,越快乐 (43)照片记录的茶山村
原创理财小说:越攒钱,越快乐
照片记录的茶山村
徐亮开始创业了。
——金格格觉得。
可是,他似乎并没有像金格格期待的那样大张旗鼓地动起来。
他只是做了几件事:
1、反复比较之后,花3万元买了一辆八成新的皮卡车;
2、买了专业的摄影、录像器材;
3、买了比较好的笔记本电脑,自带网卡;
然后,准备了不多的行李,就入住茶山村了。
Y市与茶山村距离千里之外,这是这么多年来,金格格和徐亮第一次要较长时间的分别。尽管不舍,但是徐亮是去茶山村,让金格格又多了一些暖意和安心。
金格格的父母特意为徐亮收拾了一间光线充足、朴实舒适的房间。
去到茶山村,和村长曹叔通气之后,曹叔要求村民们:除了增加油茶林的管理之外,平时的耕种,该怎样做,还怎样做,关于种养,也希望村民从长远出发,要做到:坚决不适应复合饲料,坚决不用化肥,坚决不用农药。
其实,这样的强调并没有太多的意义,闭塞的茶山村村民,世世代代传下来的的耕养习惯了,本就没有这些听不懂的东西。化肥与农药,是庄稼种植过程中,花费最大的,他们当然希望有可以不花钱的方法。此外,徐亮的到来,让村民看到了希望,自然对村长的话奉若神明。
从大地回春,布满了干枯的杂草的大地上冒出第一片鹅黄色的草芽开始,徐亮就拉开了自己漫长的拍摄之路。
他拍绿草冒芽,拍清澈的河水缓缓流过河底的鹅卵石,拍香椿树冒出第一个暗红色的小芽,拍野外油茶林下的油茶菌撑开了油汪汪的小伞,拍春笋拔节,拍粉红色的温婉秀丽的蔷薇花,;拍一场春雨过后,郁郁葱葱生长的野藠头,拍挨着地皮湿漉漉的的“雷公菌”,拍高大粗壮的枇杷树上被鸟啄食过的橙黄橙黄的枇杷;拍层层叠叠怒放的金银花,拍粉得像霞的桃花、白得像雪的李花和梨花;拍河里生长的茭白;拍硕果累累的水蜜桃、柚子,拍漫山遍野的菊花,拍沿着河岸一路生长的枣树……
他也拍下了茶山村人所有的劳作的过程:松土、加农家肥、播种、农作物长出小芽、除草、打枝……
田间小路上的鱼腥草,沟渠旁边的紫薇花,顺着溪水欢蹦着游动的冷水鱼,房前屋后随处可见的紫苏和车前草……哼哼唧唧自由自在到处晃悠的猪,上蹦下跳能够飞上树梢的鸡……
——茶山村的全部生活和风土人情都记录在了徐亮的相机里。
每当他通过QQ发给金格格分享的时候,总会激起金格格抑制不住的思乡情怀和对童年的无限回想。
是的,徐亮用图片勾勒了一片净土,一个安静、淳朴、原生态、不被工业的脚步踩伤过的茶山村。
平日里司空见惯的生活,在徐亮的镜头下有了别样的神采和魅力。尽管,徐亮的摄影水平实在不敢恭维,但是这种朴实,自然又有另一种接地气之美。
曾经贫困的茶山村,极致之下,劣势变为优势。
正是极度的与世隔绝、闭塞,让它将自己保护成了一颗珍宝。
徐亮每天扛着相机往返奔波于茶山村的每一个角落,金格格也没闲着。
起初徐亮整理完的是野藠头的照片。徐亮从第一场春雨过后,藠头从黝黑的泥土里拱破地皮的图片开始,历经了野藠头从浅绿色,到深绿色,从头发丝一样的纤细到逐渐粗壮长出似葱非葱、似蒜非蒜的扁的空心的叶子,从野外自由的生长到辛苦的采收,从一把根茎玉白叶片翠绿的野藠头到如何加工成一道道藠头的美味……徐亮就像一个导演一样,拍摄了野藠头平凡而又美丽的一生。
“徐亮,你太棒了!你的照片勾起了我对茶山村无限的回忆,我仿佛又回到了童年呢!”
“是吗?那太好了。你把你想说的话发给我吧。”徐亮说。
“好啊好啊,我也是不吐不快呢。我这就写了发给你。”金格格说。写东西可是她的强项,何况是陪伴自己整个童年的家乡野菜。
“嗯,我想看看这野藠头勾起了金格格哪些童年回忆。”徐亮在QQ上打下了这么一行字。
金格格果然是“快枪手”。
不到半个小时就完成了这样的一篇文章:
一口野蒜一口春天
每个农村孩子的童年,都有一把野藠头。
野藠头,也叫野蒜。
二月时节,草木茂长,那隐忍了一个冬天的野蒜儿也蹿出土层,与百草竞荣。又想起了小时刻,提个柳条筐,拿把小镐头,在故乡的河沿以及野地里刨野蒜儿的情景。
野蒜是家乡一种常见的野菜,怎么形容这种报春的精灵?野蒜多生活在潮湿的壤地盘里,不应该说是一棵一棵,也不是一簇一簇,而应是一绺一绺,绿绿的,细细的,轻柔的,在暖阳的照耀下,在春风的梳理下快活地摇曳。
这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山野菜儿,有极强的耐寒能力,当原野的阴坡还有残雪的时刻,朝阳的地表刚解冻,地温才几度,它就露出了柔嫩略带微红嫩绿的锥儿,用小镐小心翼翼地刨下来,一大段如玉的茎下边连着一颗宛若雪白珍珠的小蒜头,蒜头下边长着长长的胡须,也是雪白的,异常脆,稍微一碰就断,会流出无色的液体,一股浓浓的蒜美味,嗅一下,沁人心脾。握在手心,那股清美味会持续良久。
小时刻的我们下学第一件事就是采山野菜,采山野菜一个是为了调剂天天餐桌上副食的不足,采多了也能填充主食粮食不足的问题。
春末夏初是挖野蒜儿的好时节。野蒜瘦长青翠的身影极易被发明,往往不到半天的功夫,就可挖回满满的一篮。回家,母亲将蒜苗间的枯叶草枝拣去,洗净泥土,再用井水一泡,一把把小野蒜儿叶绿根白,煞是水灵。在我眼里,野蒜,像极乡下人家的女娃儿,清清秀秀的,穿戴洗白了的碎花衣衫,行走在垄上。野蒜野蒜,读着这样的称呼,那童年的回忆便有点诗意的味道。
我们家乡野蒜最常见的吃法是野蒜炒腊肉,野蒜独有的清香与腊肉的熏味,结合后又增加了更为美妙的味道。一家炒野蒜,半个村子都能闻到香味。当然,野蒜炒腊肉,在农村是奢侈的美食,更多的时候野蒜炒鸡蛋,或者干脆就是爆炒野蒜苗,白白绿绿,亦一样唇齿留香,让人欲罢不能。野蒜刨多了,也可以洗净腌在坛中,做小菜吃的。吃饭的时刻从坛中掏一把,也一样能增加食欲,开胃。我还爱吃母亲做的野蒜辣椒酱,将择好洗净的野蒜,只留野蒜头,切碎,将自家种的已经红了的辣椒,剁得碎碎的,油锅烧热冒烟,先将野蒜头煸出奇香,再加入碎辣椒,继续煸,待到水分炒得差不多的时候,调入味道。放凉后再用熟制(加热至高温后冷却)的山茶油浸泡,那又是一道令人食指大动的美味。奶奶对待野蒜则是另一种态度,同样是留野蒜头,但是她却将它变成了坛子里的泡菜,酸爽可口,是炎炎夏日碗碟里不可多得的开胃小菜。
一口野蒜一口春天。
一口野蒜一口家乡。
一口野蒜一口童年。
如今,离开家乡多年,已经多年没能体会家乡野蒜的奇香了。今日见到亮哥的照片,栩栩如生地将野蒜展现在我的面前。
我多么希望能够来上一把,大快朵颐,小二,来一碗藠头炒鸡蛋!
将文章发过去给徐亮,徐亮赞不绝口。
“金格格,我们干脆一起来做茶山村的‘美食散文’吧,图文结合,让外界的人不仅了解茶山村,还了解茶山村的山货;不仅了解茶山村的山货,还了解茶山村山货的生长过程、生长环境、原始的采收晾晒等加工过程;不仅了解看得见的山货品质,还了解山货背后的看不见的风土人情和故土情怀。”徐亮很激动,但金格格怎么都觉得他是“蓄谋已久”的。
“好啊,我喜欢写故乡的文章。太多回忆了。”
就这样,在徐亮和金格格的合作下,一批又一批的茶山村山货带着温暖的文字记忆通过博客呈现在了越来越多的人面前:
除了野藠头,还有山茶油、蔷薇枝、桃花酒、桃胶、花菜干、萝卜干、茄子干、腊八豆、霉豆腐、香椿芽、冷水鱼、河虾、猪血丸子、油茶、黑糊酒、野菌、野生木耳……不知不觉,经梳理除了近百种。
有时候一篇“美食散文”发出去,便可以收到数百条回复,博客访问量,最多的时候,数千人!
回复中,最多的问题就是:我去哪能买到这些东西呢?能分点给我吗?
其次便是对这些山间野菜的认同,原来大城市里的人,有那么多还像金格格一样在内心深处隐藏着对故土的思念。
曾有人做过深入的研究:每一个人自出生开始就建立了专属于自己的“味觉识别系统”,在今后不管多么长的岁月里,历经多少年,这个“味觉识别系统”不仅挥之不去,相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地域的转换,变得更为牢固和清晰。
金格格和徐亮正在做的就是将这些只能活在大多数人回忆里的“味觉识别系统”的关键物品——食材,真实清晰地呈现在他们面前。
而在完成这个工作的同时,金格格和徐亮都感觉到了挖掘的乐趣和返璞归真的喜悦。

这段时间特别忙,更新会慢一些,希望理解哈。
——夜叶子
注意休息
营销模式很好啊。先引起人们的关注,那么万众期待,最后上架的时候就会一抢而空的。呵呵
叶子辛苦了!💦
叶子姐姐,辛苦啦,很喜欢你的小说
你慢慢写,不急,我们会一直等你。格格的商业头脑、格格的决断力,还有他们夫妻关于理财的一些思路都是值得学习的。太佩服格格了!![[媚眼]](http://static.talicai.com/emoji/qq/emot10.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