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扇底看前朝,人间正道是沧桑——《桃花扇底看前朝》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而当下古代的历史和文化似乎慢慢淡出了我们的视线。我记得某个新闻里的采访,采访小学生回答侵华战争的时间,没有几个小孩子能够回答的出来。我们的历史似乎只在教科书里,在老人翻阅的旧书古籍里。历史对我们真的没有任何意义了吗?
当我拿起《桃花扇底看前朝》这本书的时候,细细咀嚼许石林先生写的古代的每一个小故事,我深深的感觉到我们可以从历史里学到很多东西,历史并不是我们狭隘观念里的专制和黑暗,独裁和血腥。作者把历史比喻成桃花扇:历史如一把桃花扇——那日渐暗淡的扇面上,前人留下的斑斑血迹,犹如殷虹般的桃花瓣。有人看见这把扇子,想到血型等,产生种种冰冷的疑问,这是考据,有人看见这把扇子,仿佛闻到了飘散在幽深的历史隧道中的远古芳香,这是选择。
作者明确阐明了他对历史的看法是倾向于后者的,而他也很明确的写下了他写这本书的动机,文雅地说,以前人为镜鉴,俗话说,用前人恶心今人。我看历史书很少,所以在看完整本书的时候也自惭形秽。按照作者的逻辑,他对历史的态度并不是去考究某段历史的真假,并不是把它当做冷冰冰的东西,他只是把在历史长河里,不断的挖掘出那些旧的,保守的美德。可见我们现代人是不理解的,在我们的脑海里落后陈腐就要挨打,我们从被西方以暴力的方式打开国门之后,我们就开始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和知识,老祖宗那一套是迂腐的,是要摒弃的。
比起我们故步自封的古代,现代人显得“聪明智慧”,而我们的品德,我们的信念呢?我们开始进入快餐文化,小学生到大学生没有多少人舍得放下电子产品去静心读书、写字;我们也开始丧失品德,遇见老人倒地我们不敢去搀扶怕被反咬一口;我们急功近利,有房有车,我的幸福不算幸福,我要比别人幸福才算幸福。
相比之下,古人身上有太多值得我们学习,有太多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作者讲了很多仁人志士的故事,也讲了很多帝王将相故事,他讲的每一个故事也都会加入他的想法和当今时事来对比。有几个故事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他讲到古人的24孝的故事,其实这24孝有些是很极端的例子,如黔娄吃大便的故事。他的爸爸生病了,医生无意说黔父的粪便中药是有甜味儿的话就很麻烦。黔娄毫不犹豫地吃了他爸爸的粪便,结果,其中有甜味,他心愈忧苦,对天祷告要求将父亲的病转移到自己身上来。这放在我们现代来说,这种孝真是极端变态的孝,让人不能信。作者说,极端而变态的例子是给从前那些一般的愚氓讲的,从来劝人向上学好,因为知道一般人根本做不到,但心中有那些极端的典型,就有了文化价值的刻痕。
这些孝放在现在是种愚孝,而我们当代人的现状,很多人已经淡漠了人的这种孝道的根本,很多外出务工的子女常年不回家看望父母,甚至有电视采访某大爷希望子女为自己做什么,他说有什么孝顺不孝顺,应该是“无妻徒刑”,我们谈什么古人的大孝,我们连父母对我们基本的希望和需要的关心都做得不够好。
他还讲到了雍正皇帝节俭不浪费的故事。他给内务府下诏,专门说后宫吃饭剩下的饭菜处理问题,后宫吃剩的饭菜,不要浪费,要打包给仆人;他们吃不了的,可以给宠物,宠物吃不了的,可以晒干保存,给动物园的小鸟去吃。我们一直以为皇帝和皇亲贵族享用的是美食美酒、荒淫奢侈,其实不然。而相比我们现代人的生活,仍然是那句话,我的幸福不算幸福,我要比别人幸福才算幸福。所以这个社会笑贫不笑娼,我们为了找到比别人更“幸福”的方法,我们努力赚钱把竞争对手打垮,所以市场上出现了“地沟油”,“苏丹红”,“瘦肉精”;政府官员互相勾结拉帮结派,网络上到处曝光城管殴打市民,上访百姓被官员侮辱的照片;甚至为了商业炒作某日本AV女星写下的毛笔字被人几百万买下。
整本书里的小故事都是这种或讽刺、或幽默的与当今时事现状作对比的古人事迹或生活。古人读书重视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识之士有的是对国家,对社会的一腔正气,一腔热血。读史可以让我们有什么启发?我想,我们可以学习到的就是他们的这种气节吧。
就像我最近爱看的《超级演说家》第二季刘媛媛的一场演说。她说我们只是升斗小民,但是我们在老去的路上不要让我们变成自己讨厌的坏人,一辈子都嫉恶如仇,绝不随波逐流,你绝不摧眉折腰,你绝不摧眉折腰,你绝不放弃自己的原则,你绝不绝不绝不失望于人性。
许石林先生谈这本书,有人看了这些文字讥讽曰,道学而已。他说,道学哪儿有真的,在没有行动之前,在你不去按照道学去做之前,所有的道学之说都是假的。只有道行,行道才是真的。所以我们看前朝,学新知永远不要忘了践行我们的根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桃花扇底看前朝,人间正道是沧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