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萧红的《呼兰河传》
看了花语姐的推荐,这周特地去下载来看。原来并不那么轻松。
刚开始我是选择听书,后面觉得太慢,还是自己看,听书里面有讲到作者萧红被誉为“30年代文学中的洛神”。当看完第一章,写到东二街的大泥坑,人和家畜,还有来往的商车都会遭殃,等水漫到人家屋的墙角,只想到拆墙的有,说种树的有,但却没有人想把泥坑填平。顺应天意,从不去想本质问题找方法解决。语言朴实无华,也让我想到了鲁迅先生的文章。百度了下,萧红传承了鲁迅的国民的劣根性的批判精神,但却更含蓄。
文章批判的是旧社会的黑暗与无情,麻木不仁。不管什么事情都爱看热闹,逆来顺受,跟风说三道四,文章中团圆媳妇被婆婆折磨至死,最惨无人道。她婆婆一天一小打,三天一大打,整整打了一个月,美名其立规矩,给其下马威,反正用钱买的,养鸡比养娃更要娇养,原来在这她那里,人还不如畜生。只有祖父出面阻止过,其他人只是在旁边看热闹,无动于衷,有些还说该打。原因就因为个高,多吃。到最后,全部人就对团圆媳妇跳大神,洗热水澡感兴趣,好好的娃子被活活捉弄死。
文中的一些陋习我想还遗留至今,拿我们村里面的来说,一个村里面的庙宇至少有十几座庙,功德碑上面的人捐款上万大把的有。不想说什么,只是觉得有信仰不等于迷信。
文中提到粉屋里面漏粉时,屋顶上掉下来一只鞋子(上屋顶采蘑菇的人掉下来的)到漏粉的锅子里面,锅边漏粉的人,不打捞起来,一直看着鞋子在里面翻滚着。他们说,反正这粉条是卖的,也不是自己吃的。我想到我们现在的食品安全,瘦精肉,牛皮布丁,毒大米,地沟油,想来这种思想也是被继承下来的。。
全文一开头就写呼兰河严酷的冬天,写到”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明明院子里面住着那么多个人家,无处不透着那股寂寞。呼兰河草木的苍凉,人们的封建,都令她感到压抑,唯一的乐园就是后花园,而祖父,更给了她一生中最无忧无虑的时光。。。

有些老人怀念毛泽东时代,不得不说刚建国时的社会风气确实比现在好,那时候破除封建迷信,讲究艰苦朴素,那会儿的人多么淳朴。现在呢,各寺庙利用人们的迷信大搞商业化;有些做儿女的,父母生前不孝,父母死后的葬礼大操大办,照样能得个孝顺的名声。
恩,有空下载来看下。谢谢推荐,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