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读书笔记——《大国货币Ⅲ:文化篇》(八)
后危机时代之希望文化崛起(中国、印度)
西方文明带来福祉的同时,潜在的危机和弱点也在不断暴露。人类需要的不是一个单极统治的帝国世界,而是一个多极均势的社会世界。要达到这个目的,人类精神需要发生一次巨大的提升,亦即对另一种文化的期待。在文化的后危机时代,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东方希望文化正是延续这种可持续文明的动力源。
中国
早期中国文化通常是依附商品经由贸易往来被带往国外,亦或是通过使节、传教士、留学生等的交流来往得以传播。漂洋过海的中国瓷,曾受路易十四的偏爱,路易十四在凡尔赛宫花园为情妇曼特侬夫人修建了特里亚农瓷宫;新航线开辟后,欧洲刮起了一股瓷器收藏风,而这些瓷器也对同时代的欧洲锡釉陶器风格产生了影响;最为有趣的是中国瓷器曾经充当过某些国家的”货币“,作为金银的等价物,在市场流通。自航运兴起之后,中国的艺术品被大量带往世界不同角落,悄然间成了浇灌当地文化的一股清泉。
在亚洲、欧洲随处都可以看见中国元素,包括中国古典文学形象、服饰。有人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定义为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学说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的组合,其对欧洲哲学思想竟起了深刻影响。
中国文化的和而不同,一方面表现在对世界文化文化产生深刻影响,另一方面表现在对外来文化的强大融通能力上。而正是这种和而不同,使得文明生生不息。
到近代直至目前,通过举办中外文化节,不仅展示了自己的文化成果,也向世界传达了自身的文化态度——和谐共处、相互促进。”中国制造“也在寻找新的途径,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结晶的载体,随着文化消费的欲望增加,间接加深了国际社会对人民币结算的期待,可以说人民币国际化的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文化。文化产物的认可,促进对中国文化的消费欲望,从而激发对人民币的需求。
印度
印象中的印度是当之无愧的宗教大国,可以被称为”宗教博物馆“。宗教,作为印度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的延续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谓是印度文化软实力的象征。但是,反观印度国内,由于宗教数目和种类繁多,各个宗教之间因信仰、习惯难以调和,极易引发教派冲突。因此其对印度产生了两种相反作用。
如今的印度改革迫在眉睫,因为只有经济走上了稳定的轨道,文化才可以发挥它应有的左右。

最近对印度有点感兴趣了
想了解他们的等级制度
印度确实是很神秘的国度,宗教氛围很浓厚,有机会等你分享。
我觉得有机会应该到这个国度亲身体验一下,话说我比较迷恋印度电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