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女读书会】一课经济学
一课经济学
亨利 黑兹利特
这本书写于1946年,据说是畅销半个多世纪的经济学入门读物。通读了一遍,给我的感觉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正面和反面。正面说:这个经济政策是好的,必须实施;反面就是从长远来看,是有害的。也许是因为写的太过久远关系,好多经济理论已经不适应现在的理论,略显牵强和偏激。比如破窗谬论、战祸之福、诅咒机器、抨击储蓄等。
有的因为看待问题的角度问题,认为一些经济政策不应该实施。比如在作者眼里,政府投资用于公共建设以增加就业机会,这是不可取的。因为会破坏掉一个用于私人领域的就业机会。再比如说增加税负会抑制生产。我明白作者的意图是希望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国家不要干预经济,国家干预了也许会出现短期效果,但是长远看来,总归是弊大于利的。就算市场很残酷的让一个企业破产、一个行业消失,这也是优胜劣汰的选择,不需要政府救助。是的,我同意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但是就这样毫不允许国家的出现,我认为是不可取的。
也许是因为我工作性质的原因,我想要说几点国家在经济领域中必须适当发挥一些作用的原因。首先是国家存在的目的是什么?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为国民提供尽可能大的自由空间去实现追求自己的理想。试想一下,现在国家经济滑坡严重,各行各业到处裁员,如果国家不去干预,无动于衷的话,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无路可走的无业游民就会铤而走险,拉帮结派、偷鸡摸狗、偷盗绿林人员越来越多。社会治安明显下降,人民安全感指数直线下降,在一个人心惶惶的环境中,经济发展能好到哪里,站在优胜劣汰顶端的大企业又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换个角度,国家及时发布政策,建设公共项目,钢铁、水泥、运输等行业被带动起来,根据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其他很多行业都会有所影响。大量的就业机会出现,年轻力壮的劳动者有工可做,有工资可拿,还会有闲心去做鸡鸣狗盗之事吗?整个社会的处于矛盾缓和中,民众可以看到国家再为他们的工作努力,国家的行动让民众心中有希望。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是什么,是希望。有希望就有无限可能。通过大家的一致努力,经济危机渐渐过去,大企业发展的越来越好,公共建设成果显现,人民群众安康富足。这难道不就是国家应该存在的价值吗?
人民的注意力,总爱集中在最显眼的地方,即使公正无私的观察家也不例外。连观察家都不列外,何况我们面对的是十几亿的普通民众呢。有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对于一件事情的处理结果,没有最好的解决方案,只有现阶段最适合的,最有效的,那应该因为不是最好的方案就不去实施吗,不,大数据时代告诉我们,做才能出真知。在做的过程,在实施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可能会因为民众反馈的意见而调整相关政策,使方案达到最优化。这就是实践出真知吧。
当然,对于一些关键性的因素,比如价格、供需关系等,政府还是尽量少的干预市场贸易比较好。
作者说本书的主旨可以概括为:在研究任何经济政策提案的效果时,不仅要考虑提案带来的即时结果,也要探究长期结果;不仅要探讨其主要后果,也要探讨次要后果;不仅要看其对某些特殊群体的影响,还要看其对所有人的影响。我想说这个是做所有工作的最理想状态,说实话,能达到的真不多。
许多时候能带来即时效果就很不错,辩证法都说了要集中主要问题解决主要矛盾,既要把握全局,又要突出重点。其实我真的只是站在不同角度来看待作者的观点的,写着写着发现,原来马克思老爷爷已经早就提供了理论依据,所以理想很美好,显示很骨感。而且,对于作者的描述,我不得不怀疑作者言论所代表的人员是哪些?大资产阶级吗,反正不是劳苦大众。因为他的很多观点都有为大资产阶级、大企业家说话的感觉。比如让一些有实力的大企业发展起来,那些竞争力小的企业就让他们自生自灭吧。好吧,我们国家现在扶持中小企业,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作者认为最不屑的原因:增加就业。作者认为,国家不管做什么经济政策都美其言曰,为了增加就业。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国家的很多工作之一就是为了增加就业。
最后我想说的是,金钱能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有的时候金钱就是一种工具,各种能够增加就业、维持社会稳定、缓和社会矛盾的方法都是好方法。这个时候不能够用经济学理论来看待此时的政策。中国有句古话是:花钱消灾。就怕花了钱还消不了灾。
经济专家的理论知识确实丰富,分析也很到位,论点论据都很全面,对于一些观点我也赞同。唯一的不同就是角度问题。这就需要理论决策者既要有专业理论支撑,又要有宏观全局观念。最后的最后要感谢本书作者给我提供了另外一个视角去看待一些奉为圭臬的经济学原则。
-
悠悠愚人1988悠悠愚人1988引用 @ TS @ TS 的话:已经收录到汇总啦感觉这本书这么难?会不会特别难?其实不难,基本都看得懂,但是不是一般意义的经济学读物,对于我们平时理财没有什么指导作用。着眼点比较高,从国家经济政策,政府作为,普遍认为的经济学常识着手写的,逻辑推理很棒,看到时候有打辩论的感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