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更好的自己——读《断舍离》
用了两天的时间看完了山下英子《断舍离》这本书,平心而论,本书的写作风格实在不是我很喜欢的,故事感和代入感没有很强,感觉很像老师在授课一样~但好在不难读,也就比较轻松的读完了。
断舍离,看似是讲如何“收拾”物品的一本书,而实质上,作者不仅讲了如何“收拾”物品,也道出了如何“收拾”自己。断舍离强调的是一种新的物我关系,即永远把“自己”当做主语,看待物品要从加法变成减法,而看待自己则从减法变成加法;断舍离所设定的时间轴永远是“当下”,即现在,既不是未来也不是过去;断舍离的目标是让整个社会上的物品都能各得其所。
选择和自己当下相称的东西——很简单的一句话,但是却很难做到,尤其对广大的“剁手党”。这里拿自己为例,因为没那么多钱,所以对“优惠”、“促销”等词根本没有抵抗力,经常是家里屯了一堆日用品;或者因为冲动买了一堆根本不适合自己的衣服,导致常年都是衣柜满满的但总是缺衣服穿;看到奢侈品店基本上都是绕过去,认为里面的东西对自己来讲太高级了,自己hold不住;或者堆了很久的东西一直都不扔,认为“未来可能会有用”或者”这是有很多回忆“。导致家虽然不小,但总是满满的乱乱的,看了心情一点都不愉悦。
以上这些无论是”追求便宜“,或是”认为配不上用奢侈品的自我贬低“,亦或者是"对未来需求的伪预测”我们都是不知不觉的掉入了一个陷阱,完全忘记了这些东西是不是真正需要的,是不是适合自己的品味。被破烂堆积的房间不会让人清爽愉悦。而花很多精力去整理这一堆“破烂”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我们只不过是做了“破烂”的搬运工而已。因此,要断、要舍。
断就是对于自己不需要的,不适合的坚决不买,无论它多贵重,多稀有;舍就是收拾掉那些在当下对你无用的东西,可以通过赠送、交换或者扔进垃圾桶来处理这些东西。 断是一个更加了解自己需求的过程,而舍是进一步筛选喜好的过程,由“断”和“舍”这两种行为达到一种“离”的状态,即摆脱一种对物的执念,只保持在必要的空间必要的时间有必要的数量的物品即可,从而给自己更大的自在空间。
而在断和舍之后,如何整理物品。书中提到了三分类法、七五一总量控制原则、替换原则以及外观形态的动作原则与自动法则。三分类法就是整理的过程中每次只做三种分类,然后类推;而物品摆放则按照“七五一总量控制”的原则,即看不见的收纳空间只放七成,看得见的收纳空间只放5成,给别人看的收纳空间只放一成。伴随总量控制原则,还有替换原则,成为永远都只用最好的五件东西的最棒的我。外观形态打造上,动作原则讲求的是“自立(有意识让物品立起来)、自由、自在原则;自动法则则是启动自动整理的机制。
”物品是一面能够照出真实的自己的镜子,直面物品,就是直面真实的自己。“所以,我们所选的东西一定是能够体现自己品味的,体现自己的生活态度的,因为物品能够反射出未知的自己。
如果把人的大脑也比作房间的话,那么被没有的信息所充斥的大脑必然是混沌的。如以此来,便不会对自我有清晰深刻的认识,也不会有适合自己的舒适生活态度了。而断舍离正是一个训练自己能够成为信赖的自己,最终彻底摆脱”没法收拾的自己”。所以我们要从对物的执念中脱离出来,从什么都想要不断做加法的做法中走出来,精挑细选,对不适合自己的东西勇敢的做减法。不在执着于拥有,抛开已经发霉的回忆、抛开对未来未知的恐惧,着眼当下,选择自己能够付诸行动的信息,并坚持”每次主义”,接受不足从而拥有知足。
愿每个人都能遇见更好的自己!!!

正在看。。准备行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