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朝圣者
每个人心里大概都有一个神圣的,特别纯洁的地方。不管这个人是不是碌碌无为,不管这个人是不是孤身一人。——题记
主人公的执著前行,只是为了自己的一句诺言,徒步几百公里去看一位绝症的朋友,同时完成了一次自我蜕变。在路上他思考了与妻子的关系,与儿子的关系,与这位朋友的关系,与自己工作的关系,还有路上遇见的许许多多的人的关系。孤独的时候,人才有时间沉静下来,思考与自己有关的问题。
600多公里的路程,即使是开车也要一天一夜的时间。徒步,没有专业的装备,不知道方向,看起来是一个冲动的决定。但是这种冲动里却包含了满满的感动。其实这个朝圣说的就是一种信念。不然仅仅靠一双休闲鞋,且不说速度慢,受伤也是不可避免。主人公的勇气也许一开始仅仅是一种冲动,只是走着走着,内心的冲击和奎妮的生命成了支持他走下去的信念来源。
我记得在青海的时候,去了塔尔寺。听导游说,这里的人们朝圣,要磕十万个五体投地,才算完成一拜。年轻人拜一次,要花上三四个月;年长者,要拜一年。也有人拜着拜着,就这么离开了这个世界。听到的时候有些吃惊,为他们的虔诚,也为这种朝圣的神圣感而崇敬。和他们相较,我们似乎缺了那么点执著。
在香格里拉的时候,去了大佛寺,藏族是全民信藏传佛教的民族,于他们而言,转经筒,经幡,祈福都是神圣的,就连学佛都要十几年才能毕业。这大概是很虔诚的一个民族,虔诚到大家都愿意相信神的存在。只有这种信念,才能让人愿意去坚持去前行。
主人公的朝圣其实是内心的洗礼。面对儿子的过世,妻子的伤心与不理解,婚姻的冷漠与近乎死亡,自己的生活混乱不堪,他的出走初衷是为了去看看奎妮,一个曾经在他工作上帮助他而导致自己的工作丢了的人,给她力量,希望她活下去。但是在一个人在路上,却回想了自己的一生。回想并且思考了与父母的关系,和自己的关系,与妻子的关系,与朋友的关系……
其实在这本书里好像看到了自己。毕业之后的成长时光,时常自己与自己思考,自己与自己对话,总觉得这一路孤独得只有自己一个人,却不知道原本路上就只能一个人孤独前行。路上遇见的朋友,聊得来的可以与你作伴一段时间,开开心心的吃喝玩乐,热热闹闹的商量大事小事,但是当他们越过这个阶段,踏入婚姻,或者有了孩子之后,两个人也就渐行渐远,又回到一个人上路的状态。也许有一天当两个人的阶段趋于一致,会再度聚在一起共有一段交集。总是一个人的时间更多一些。因为只有你自己能探寻自己的内心,也只有你自己才能与自己对话。就像主人公最后还是用逃的方式选择了一个人前行一样~
我们每个人都在朝圣。今年感觉自己前进的步伐快了许多,似乎是在以三倍的速度成长着。不论是心态,还是经历。越是经历的多以后,心态越是淡然。对自己的思考也就越来越多,思考自己的家庭,思考自己性格上的弱点,思考自己这些年来遇见的人。毕业之后碰到了不少挫折,领导的压力,环境的压力,马上适应投入新工作的压力(屡次换部门),一件件接踵而来的事情让你想躲起来,逃到一个没人看见的地方。之前,因为这些压力身体不停的出状况,没有消停过。心态也因此变得很压抑,很颓废。而这几年的思考与独自前行之后,觉得自己成熟勇敢了一些,能够相对坦然的面对压力,相对快的适应化解压力,相对乐观的看很多事情,也开始愿意去尝试一些新的东西。
性格上时不时会出现的犹豫不绝,自卑,悲观,停留在空想上不愿意去实践都是我的软肋。而要修正性格上的弱点,除了你能意识到,深刻的意识到,再就是踏出那一步去修正它,不管修正的道路有多漫长,能开始做,本身就是一件很勇敢的事情。
今年8月开始自己做饭,每天要6点15分起床,并且要提前一晚把食材都准备好。其实看微博豆瓣上的烘焙小能手,带饭党,早餐一族看了好几年,料理电影也看了好多,可一直就停留在YY上,总是在想等我有地方了,等我有时间了我就要好好做一顿,我一定会做的。其实真的等我有时间有地方了,我可能就选择去睡一觉,看一部小说,或者一集电视剧。从来也没有实践过,等我真的开始实践了,其实也没有那么难。就是早起一些就能换来一顿营养丰富的早餐,也许它不够美味,也许它难度没有那么大,也许它颜值不够高,可它是我在料理界踏出的第一步。很值得骄傲不是么?骄傲的不是因为我做的有多好,而是经过了好几年的空想之后,我终于有勇气去改变。这就是我在人生路上行进的时候,与自己的思考获得的回报,培养了勇敢与自信。
而在其他事情上也是如此,我开始学会了自恋,开始看到自己的美好,开始看到在自己身上那些令别人艳羡而一直被自己忽略的闪光点,开始乐观的相信,不论我现在遇见什么,它们都是来让我性格上变得更好的一件事。哪怕它让我痛苦不堪,也是为了让我更坚韧更勇敢一些。人生的路上大家都在走,只是倘若能有朝圣的信念,有朝圣的坚持,有在朝圣终点的时候看到一个美好自己的愿望,那么这条路上我们会遇见更好更棒更值得自己爱自己的模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