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有朵大爱的云 ——《疑问集》读书笔记
渐渐长大,离那样的天,那样的心情似乎越来越远,这样类似的场景与情感,某天终于出现在我初读巴勃罗.聂鲁达(Pablo Neruda)的《疑问集》中,是的,仅仅是初读。喜欢那些天空,高清净明,喜欢那样的心情,奔肆无忌,我想到了自己童年里的猫儿耳朵,兔子眼睛,木瓜的果,海边的浪,深空的星,还有着好奇且热爱的一颗心。
初读时手捧着那书的内心炽热而激动还历历在目。也许你会如我以前忙碌一天后窝在沙发,晚上睡前开盏昏黄的灯,周末悠闲的时光里读着,渐渐陷入了富有魅力的意象,因经他的诗作,日常生活里的盐、自然下的云、树、花,周边的平凡,都能变成它本存在却闪亮的特质:
“哪一种黄鸟
在巢中堆满柠檬”
“烟和云会交谈吗?”
“冬天如何收集
那么多层的蓝”
“十二月和一月之间的月份
如何称呼?”
对于年轻的大众而言,如果通篇的诗让人沉重,直面战争、死亡、孤独,或许你又无法从诗中获得休闲、满足与乐趣了。所以《疑问集》再一次展现了它通彻的眼神,你读着读着又能挖掘一番趣味:
“生命不是一条
已准备好成为鸟的鱼吗”
那不是《庄子》里“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鵬”么。当然,这样那样的趣味还有,慢慢再找。
然而并不只因这样文艺清新的理由推荐这样一本大作。即使你还没有达到那种大彻大悟的状态,他也不会揠苗助长般地使之领悟。“作为诗人的责任,不仅要爱玫瑰花、和谐音、炽热的爱情、无边的乡愁,也要爱写在诗中的人类的艰巨使命。”
而后好几年,再读《疑问集》,读到聂鲁达的大智慧,发现他把沉重的事物透亮化,深度的问题直白化,伟大的事件平凡化,大悟的道理自然化。
他轻描淡写,在一般人读来亲切又自然,让你对毫无感触的生活充满好奇心,他不刻意叙说,让有心人在岁月中领悟个中意义,《疑问集》里的诗像云一般自然飘逸,诗只是存在,而不渲染。
再读时发现诗集是源于一个契机,
“我能问谁我来人间
是为了达成何事?
我不想动,为何仍动,
我为何不能不动?
为什么没有轮子我仍滚动,
没有翅膀或羽毛我仍飞翔
而为什么我决定迁徙,
如果我的骨头住在智利?”
初读这诗本是不解,且对此诗并无感情。直到某天我在西班牙的历史中发现了聂鲁达的身影,让我对巴勃罗.聂鲁达的经历产生了好奇。智利诗人,原名内夫塔利·里卡多·雷耶斯·巴索阿尔托。1904年出生, 1927年-1936年当过领事与总领事,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德、意法西斯从中对西班牙进行武装干涉,当时在马德里担任总领事的他,怀着对国家的热爱,毅然投入反法西斯队伍中去,于1937年发表《西班牙在我心中》,当时50多个国家的热血青年和共产党人组成了“国际纵队”,支持西班牙政府,1939年却被所谓的“国际联盟监察撤退外国志愿军委员会”送进了集中营。当年3月他为驻巴黎专门处理西班牙移民事务的领事,于是他尽自己所能解救去那些集中营里的共和国同志们。
说到这,《当世界年轻的时候》——(参加西班牙内战的中国人1936-1939)作者:倪慧如、邹宁远;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可从这本书的一个侧面了解到当时西班牙内战的残酷。
二战期间,聂鲁达成为一名革命者,奔走演说,唤醒沉睡的人们支援苏联反希特勒法西斯,参与保卫战争。1946年身为共产党员的他,遭到反动政府的通缉。1950年,他获得列宁和平奖。1951~1952年暂居意大利,1951年还曾到访中国,与宋庆龄会面。1952年8月智利政府撤销对他的通缉令,他终于荣耀而归。1957年当选为智利作家协会主席。1969年9月,为了国家,他接受了智利共产党总统候选人的提名,只作为促成各党派合作的策略。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1973年9月23日,聂鲁达辞世。
都说,聂鲁达一生的主题是:诗、爱情与革命。他经历过战争的残酷,目睹过殖民地社会的物质贫困与人的精神匮乏与孤独,用深度隐喻与象征也不足为奇了。看到聂鲁达墓在凸出的海角上,用木桩围成海角成船头状,朝向一片开阔宽广的太平洋。一切似归于了安祥。
想象着暮年的聂鲁达,历经了战火弥漫后,迎来鸽子飞翔的诗人。磨难于他已不新鲜,人民尊敬待他,云淡风轻,坐在窗前,看透了树、鸟、海、天、城堡这些自然元素,深思着时间、生命、死亡、时代的哲学命题。
1971年,瑞典文学院在授予聂鲁达诺贝尔文学奖时称,“他的诗歌具有自然力般的作用,复苏了一个大陆的命运和梦想”。
工作不顺,生活艰难都太渺小,太缺乏一种态度与大爱的责任了。有什么惨得过战争,有什么苦得过离国,动荡一生,回归本真的疑问,在不断看见与质疑中与哲学激烈相撞,与人生再度相识。再看这诗,就有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使命感。不想动,仍动,没有轮子、翅膀仍滚动、飞翔。而当他要离开智利时,他必须要动,只因国家。
想象苍蝇制造蜂蜜会不会触怒蜜蜂,在雨中最忧伤的静止的火车,想想十一月年纪多大,透过沙漠的黑葡萄是否对眼泪有根本的渴望。我想他会让你在奋进时看,在迷茫时看,在对人生失去方向时看,定是“在布满力量的大地上”在人生的道路上看。就像是孙悟空的心悟江流儿的眼。怎样的心境看着这个一言难尽的世界。唯有一层层地问,一层层地剥,直到,悟出他的心。
一次次地提问,不是妥协、不是麻木,是一种力量,不歇的生命。责任与理想,在“命运与梦想”中前行,纯粹而坚定。儿时看得是花、是树、是草,是云,大时看得是生命、是责任、是纯粹,是梦想,是大爱。等到某一天,你望到那朵大爱的云,也许会相视而笑吧。
再读一首简单的诗,我们就各自生活吧。
“今天早晨我得在
赤裸的海和天空之间做一抉择吗?”
“满月把它夜间的
面粉袋留置何处”
“谁能说服大海
叫它讲讲道理?”
-
沚舟沚舟引用 @ TS @ TS 的话:能否告诉我你是做什么的?为什么笔记这么有深度?好喜欢!!
谢谢。其实我也好喜欢看你的游记啊,好有意思呢。还有春秋的那些女人我也看得好有味。
我也是之前看到她理财里你们的读书笔记,影响了我,让我有了“执行力”,以后共享彼此喜欢的书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