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是家喻户晓的。作为中国汉族古代四大爱情传奇之一,一直被流传至今。传说讲的是秦始皇时期的一名女子,在新婚之夜,丈夫万杞良被抓去修长城。孟姜女不远万里为丈夫送去御寒的衣物,花了很长时间才到长城,然而最后却被告知丈夫已经死了,尸体也被埋在长城之下。“孟姜女放声大哭,最终哭倒长城八百里”。
其实孟姜女不是秦国人,哭的也并不是长城。这个故事源于“杞梁妻哭夫”的史实编写,故事中的两个主人公,一个是孟姜,一个是杞梁,历史上确有此人,并非虚造。这个记载最初是在《左传》上的一个故事。《左传》记述这个故事是想褒扬杞粱妻(也就是后世的孟姜女)在哀痛之际,仍能以礼处事,神志不乱,令人钦佩。
孟姜女并不姓孟,“孟”为兄弟姐妹中排行老大的意思;“姜”才是其姓氏。姜是齐国的姓,是姜太公的后代。当时很多的齐国公室的贵族都可能是“孟姜”。
杞梁妻的故事最早记载在信史《左传》襄公二十三年里。周灵王二十二年(齐庄公四年,前550年)秋,齐庄公伐卫、晋,夺取朝歌。前549年,齐庄公从朝歌回师,没有回齐都临淄便突袭莒国。在袭莒的战斗中,齐国将领杞梁战死,为国捐躯。后来齐莒讲和罢战,齐人载杞梁尸回临淄。杞梁妻哭迎丈夫的灵柩于郊外的道路。齐庄公派人吊唁。杞梁妻认为自己的丈夫有功于国,齐庄公派人在郊外吊唁既缺乏诚意,又仓促草率,对烈士不够尊重,便回绝了齐庄公的郊外吊唁。后来,齐庄公亲自到杞梁家中吊唁,并把杞梁安葬在齐都郊外。
《左传》上杞粱妻是没有哭声的,“哭夫”情节的增加,是在《礼记》“檀弓”里曾子的话。曾子说杞梁妻“哭之哀”;到了战国时期的《孟子》,又引淳于髡的话说“华周杞梁之妻哭其夫而变了国俗”;使《左传》中的史实“杞梁妻拒齐庄公郊外吊唁”变成了“杞梁妻哭夫”后来到战国的时候,被增加了一段哀哭的故事。一直到后来,西汉的刘向在《烈女传》中先重述了《左传》中杞粱妻的故事,然后他继续写到:杞粱妻没有子嗣,娘家婆家也都没有亲属,夫死之后成了个孤家寡人。杞粱妻“就其夫之尸于城下而哭之”,哭声十分悲苦,过路人无不感动。十天以后,“城为之崩”。
唐代的有关记载,使杞粱妻的故事大变了模样。杞粱由春秋的齐人变成秦朝的燕人;杞粱妻的名字出现了,她姓孟名仲姿,或姓孟名姜女;杞粱的死因不再是战死疆场,而是因避役被捉后筑于城墙之内,所以其妻要向城而哭;而筑于城墙之内的死尸实在太多了,只有滴血认骨才能辨别。杞粱妻的故事经过各种修改,才成为了我们现如今听到的“孟姜女哭长城”,被误为是发生在秦国的事情。
这就是真实的“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
【TS听书笔记】春秋的那些女人们(一) 褒姒
【TS听书笔记】春秋的那些女人们(二) 骊姬
【TS听书笔记】春秋的那些女人们(三) 文姜
【TS听书笔记】春秋的那些女人们(四) 夏姬
【TS听书笔记】春秋的那些女人们(五) 宋襄夫人
一个史实就是这样变成传说的。
因为故事 还是这些女人?
对 还有那个赵氏孤儿
亲爱的你写的真好。我还没有写读书笔记呢。
是的 是的 我们后人看的也不一定就是当时存在的历史 看到那么多史书不同 就知道啦 不过怎么说 也算是 了解了一些东西 回过头看现在 其实很多时候 都一样
我是因为到了小她 今年才开始写的 以前从来没写过
涨知识了。后世应该只是借这个故事来反映秦始皇为修长城而不顾人民死活的历史吧。
嗯 估计是的 而且感动于这个女人的忠贞?
哈哈 是吧是吧 我一般就是有时间 就听书的
走路上下班的时候 听 运动的时候听 听书或者听英语 合理利用时间!
我现在是晚上走路时听。
嗯嗯嗯 非常棒! 比只听音乐好多了 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