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读书笔记】《安琪拉的灰烬》——苦难与成长
文中讲述了弗兰基.迈考特一家人在爱尔兰贫民窟十几年的生活,以一个男孩儿的视角,记录他的成长和追逐。读完最后一页,记住的是永远会喝掉可怜的工资和救济金的父亲,醉醺醺回家训诫着儿子们高唱爱尔兰的场景,无能为力的母亲,穿着破破烂烂衣服的兄弟们,来自香浓河潮湿的气息。而这一切,作者是以及其平和的语气写出来的,不是声嘶力竭的控诉,间或插入的歌曲或诗歌却为文章增添了浪漫的气息。可以说主题是苦难,却高于苦难,读完让人感到比较熨帖,比较好读。
关于贫穷:贫穷衍生了很多罪恶,却也让幸福变得简单
贫穷的原因似乎就是弗兰基的父亲是个酒鬼,他会喝掉所有的救济金,偶尔找到工作也会因为其在第三个星期醉酒迟到而丢掉工作。在父亲没有喝掉酒的夜晚,他们会有面包和茶还会有黄油,他会给孩子们讲故事,而母亲也会唱“要你的吻”,这样的场景很温馨、美妙,但只是偶尔,大部分还是父亲在酒吧喝光了所有的钱,高唱着爱尔兰爱国歌回家,让孩子们立正,并发誓为爱尔兰现身。他是典型的大男子主义,明明家里贫穷的悲哀,也放不下该死的自尊、戒不掉黑啤。
可他还是会把你抱在腿上给你讲故事,会起很早点好炉子,烧好水,戏称那个破旧的阁楼为意大利,夭折的女儿在世时他完全借掉了酒,事事亲力亲为,无论怎样,弗兰基和兄弟们都真正爱着他啊。
贫穷的时候,幸福无非就是沾满黄油的面包,柠檬水,热茶,要是有火腿就更好了,是电影院三便士一场的电影,是父亲不喝酒,母亲亲热的唱着“要你的吻”。
关于成长:成长在苦难中似乎更容易些,当你想改变的时候
弗兰基是什么时候长大的呢,也许在他想找一份工作,不喝酒,把钱交给母亲让她不再歇斯底里的时候;是想让弟弟又一双好鞋子的时候;是第一次给修道士舅舅送报纸得到了三便士,觉得自己变成一个老爷们的时候。
苦难会给予你很多想要改变的想法,当你开始想到并且为之努力,就开始成长了。值得一提的是,文中写了很多弗兰基读书的场景,他喜欢读书,也看了很多书,从朦胧的想法到最后坚定的要去美国,这是一个思维逐渐成熟的过程。他本可以选择在爱尔兰当一个电报童,然后成为一个邮差,有养老金,但是他放弃了这种选择,重返美国,看书绝对对他的成长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文章从弗兰基一家离美国去爱尔兰,最后以弗兰基19岁重返美国结束。在这里,美国已经成为了一个象征和希望,无论美国是荒野还是草原,对于弗兰基来说,凭借他的努力和坚韧都可以将其变为旷野。
这本书在一定程度上如同《平凡的世界》,但是后者情节更胜。在我而言,这本书和《风雨哈佛路》有一定相似之处,糟糕的父母,却还是对他们一如既往的爱,跌跌撞撞的成长,庆幸最终都能独立的长大。

看起来很励志的感觉 很不错哦 谢谢分享![[坏笑]](http://static.talicai.com/emoji/qq/emot21.gif)
是呢,看你的写的感觉就是很平和。谢谢分享
亲爱的 要不要加入我们财女读书会的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