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河湾》(一)
作者 维▪苏▪奈保尔(1932-至今),出生于中美洲的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一个印度婆罗门家庭。1948年毕业于特立尼达与多巴哥首都西班牙港的一艘学校。18岁时,获奖学金赴英国牛津大学留学,后在英国结婚并定居。196年代中曾在世界各地广泛游历,200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奈保尔写这本书的时间是在1977年-1978年,应该是处于非洲内战期间。
本书共有四部分:第二次反叛、新领地、大人物、战斗。好似除了在描写文中主人公当时所处非洲腹地河湾处小镇的局势,也似乎在讲述着主人公的经历。整个作品透过主人公萨林姆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刚刚摆脱殖民统治,企图独立自主且迫不及待想向欧洲看齐的河湾小镇的落后、贫穷、混乱、腐败以及充满血腥杀戮的日常生活状态,所有在大人物统治下的人都是卑微、弱小的,人为刀俎,只能逃离。在文中第一部分开篇即有“世界如其所是。那些无足轻重的人,那些听任自己变得无足轻重的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位置。”喜欢观察的萨林姆意识到了生活在东海岸这个群体的落后,从而形成了一种不安全感。也许是这种不安全感,让他对生活现状不满,让他内心的憧憬更加强烈,让他不顾一切的逃离了非洲东海岸大家庭——这个是他的故乡却又不是故乡的地方。
不讨论战乱年代兵荒马乱、流离失所。放眼现在社会,每个人也都是不安全的,无论是内源性的还是外源性的不安全感,都会造成恐惧,从而进一步形成逃避机制。村里人逃避闭塞来到城市,小城市人逃避落后去往大城市,大城市人逃避世俗回到村里......可终究他们是孤独的。
“出来久了,好像哪里都可以是我的家,又好像哪里都不是。”这是我曾经和一位朋友讲的话。“我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适应在任何地方的生活,学说当地的话,学做当地的菜,但总会有声音提醒我是外乡人;回到老家,我看到了很多熟悉的建筑,和很多熟悉的面孔玩闹谈心,却总是感觉有什么东西阻挡在我们之间。”似我这一类人似乎都是孤独的。
放弃原本可以安逸的生活,选择来到异乡,想尽快逃离不堪的现状,却被现实给了一记又一记耳光。老爸老妈时不时打电话过来说:回来吧,回来过安心的日子。可是,家就像是过去的自己,永远在那,却很难回去。所以“旅途越是艰辛,就越想着快点儿赶路,好去拥抱新生活。”
部分摘抄:
“我不禁联想起了旧时的奴隶,他们也是这样,当然,他们是徒步,反着方向,从非洲大陆中心走向东海岸。离开非洲的中心和自己的部落越远,就越不容易流出队伍逃回家,看到周围陌生的非洲人就感到紧张。最后到了海岸的时候,一个个都没了脾气,甚至迫不及待想要跳上船,被带到大洋彼岸安全的家园。我就想那些离家远走的奴隶,巴不得早一点儿到达目的地。旅途越是艰辛,就越想着快点儿赶路,好去拥抱新生活。”
“扎贝思的渔村是实在的、安全的世界,有森林和障碍重重的河道防护着,外人无法闯入。她的渔村还有其他防护措施。这里人人都知道祖先在上面看着他。祖先们永远不死,他们就住在天上,他们在世上的经历从未被遗忘,而是一直保留了下来,和森林之魂合为一体。森林深处最安全。扎贝思把这安全抛到脑后去进货,然后又回归这安全的所在。”
“那位比利时女士曾想给这片高温多雨、长满阔叶树的土地带来一些欧洲、故乡和艺术的气息,带来一种不同的生活。她看来自视甚高,不过就事论事地看,她想做的一切并没有多大价值。我想费迪南看过我的小店和房子后,也会 对我做出同样的结论。他很难看出我的生活和他所熟悉的生活有多大不同,这使我在夜里心情更加沮丧。我不知道支撑我生存的渴望在本质上究竟是什么。我开始感觉到,无论我去哪个地方生活,无论多么富有,多么成功,多么舒适,也只是现在生活的翻版。”
(写的有些乱,今天到此为止)

收录啦!!
大概看了一下 是我喜欢的类型呢 我去搜搜看
这本书所要写的东西蛮深刻的,以前我是死也不会碰这类的书的,边缘化、孤独、人性......读了一遍所能领会的还是很少,过段时间再拿过来读一下~![[微笑]](http://static.talicai.com/emoji/qq/emot28.gif)
我昨天就顺便找了亚马逊 哈哈已经在我的心愿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