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wen读书有感】《看见》
前一段时间,忙很多东西。现在,闲下来静静的看一本书,感觉还是很满足的。同学因为导师布置了《看见》读后感的任务,so我因为好奇,借来这本书看看。我在这本书之前,只是知道柴静的雾霾事件。还是很不了解这个人的,后来看到,柴静的老乡在山西,我因是山西人油然而生的一种自豪骄傲。
看到这个封面的时候,我的第一感觉是这是一片关于苦难的文。我对这类的文还是有点反感的,毕竟,我觉得充满热情希望活着是我们的根本。我有时会拒绝看到苦难,因为我觉得自己的生活已经不易,我不想被这些磨平。
有点跑题,再拽回来~~
这本书讲述的是柴静在2001年进入中央电视台之后的一些调查和采访已经从中领悟的东西。讲的是柴静在采访中如何的思考这件事。
其中,在采访关于非典的这段经历,我热泪盈眶。03年,我还是小P孩儿,上小学三年级,我的感觉就是全校放假,在家里喝着苦苦的中成药,会吃一块很甜的糖。在看着书中,那些感染者绝望而又挣扎的字眼,我才明白当时,确实有很多人在经历着苦难。有很多为了救治病人而感染的医护人员,我才明白这种病的危险性。
也开始明白,曾经听过的一句话,“没有经历过的人没法儿切身体会那种刻苦的痛”。
在双城事件和药家鑫事件中,小学生集体自杀,药家鑫车祸之后故意杀人。我看到苗苗是这个链条中情感的支柱,药家鑫因为预见父母车祸之后的责骂而杀人,我感觉到有时,心理真的是一件复杂的东西。关注小朋友的心理健康显得尤为重要。
在后来的女性暴力重犯杀死丈夫事件中,我看到很多我认为可怜的女性。当然,有时,我会有种这样的女性,我的身边也有的感觉。在很长时间里都承受着家暴,后在一次反抗中入狱。她们会因为丈夫清醒时的一个微笑和关怀一直在支撑和忍受着。我不能理解,可能这就是一种爱的形式吧。同时,我在这样畸形的家庭下,长大的小孩。没有家的关怀和教育,在我看来,这是一种毁孩子的行径。当然也有反抗成功的,就像kim和李阳一样离婚。Kim接受的外国教育,家暴是一种罪。她的选择在我看来是很明智的。可能这就是受教育深浅的女性之间的区别。
还有踩猫事件,这是一个记者拍摄和一名护士实施的故事,说到,护士的高跟鞋向猫的眼睛踩下去的时候,我没法想象这个场景。后来,在知道,记者和护士的解释之后,我发现,道德的底线是有临界值的,过了,都会犹豫和选择。同时,生活得不美满是导致心理不健康的一个重要途径。
这上面的这些采访中,我看到的是心理问题导致的过激行为。在我们追求物质的同时,心理也很重要。原谅我的总结无能……
在广西的独居老人和留守儿童,卢安克身上的那种无能的力量,那种追求真正的自由的精神很震撼我。在山西的重发展忽视环境的过程中,我看到了利益和良心之间的选择。等等
在看完这本书时候,我在没有人的教室上晚自习,我当时在想,这些故事被曝光在大屏幕下,是因为已经造成了一些严重的后果。而平时生活中的我们呢,也会或多或少的有一些阴暗面,我们是怎么化解的,要保持,要学习。身体健康从来都是我们的追求的根本,心理也是一样的重要。
后面还有很多故事,我不一一概括,有兴趣的姐妹们可以有时间看看哦~
总结无能,欢迎批评~
-
ArwenArwen
没有排版好,哎,总是有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