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读书笔记——《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豆瓣介绍: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米兰·昆德拉最负盛名的作品。小说描写了托马斯与特丽莎、萨丽娜之间的感情生活。但它不是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三角性爱故事,它是一部哲理小说,小说从“永恒轮回”的讨论开始,把读者带入了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中,比如轻与重、灵与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一部意象繁复的书,其中装载了多种涵义:被政治化了的社会内涵的揭示、人性考察、个人命运在特定历史与政治语境下的呈现,以及对两性关系本质上的探索等。昆德拉将这些元素糅合在一起,写成一部非同凡响的小说——其中既有隐喻式的哲学思考,也有人的悲欢离合的生命历程的展现。
根据小说改编成的电影《布拉格之恋》,由菲利普·考夫曼(Philip Kaufman)导演,丹尼尔·戴-刘易斯,茱丽叶·比诺什,和丽娜·奥琳(Lena Olin) 主演,在北美获得不错的成绩,在欧洲更是大获成功。本片也获得了1988年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影片奖和最佳导演奖、英国学院奖最佳改编剧本奖等奖项,另外也获得了当年的美国奥斯卡金像奖、美国金球奖提名。不过电影尺度有些大,据说是模仿欧洲电影,在表现“性”方面,欧洲电影比好莱坞更少受到约束。电影只适合理清故事脉络。
小说男主人公托马斯经历婚姻失败后,对女人有一种恐惧感,他既渴望女人,但又惧怕她们。在渴望与恐惧之间必须找到平衡,那就是他所谓的“性友谊”,即他长队情人说的:谁无感情投入,谁就无权干涉对方的生活和自由,唯有这种关系才能给双方带来欢乐。但一次到郊外温泉疗养院做手术,遇到了做招待的特蕾莎,最终因为特蕾莎,托马斯违背了自己的不成文约定,甚至娶她为妻,但是托马斯灵肉分离的想法丝毫没有改变,依然游移在情妇之间,对全心爱他的特蕾莎是一种伤害。特蕾莎经常在极度不安的梦魇中醒来,经常猜忌与怀有恐怖想像。此时捷克政治动乱不安,在苏黎世一位权威医生希望托马斯去那里发展的呼唤下,两人于是决定去那里生活。但是面对陌生环境的不安与丈夫仍然与情妇私通,特蕾莎决定离开,回到祖国。但是命运与抉择让托马斯回去找她,此后两人没有再分离。他们意识到在一起是快乐的,是折磨与悲凉里的快乐,彼此是生命中甜美的负担。后来他们死于一场车祸。
萨比娜是一个画家,曾经是托马斯的情妇之一,也是特蕾莎妒忌的对象。萨比娜一生不断选择背叛,选择让自己的人生没有责任而轻盈的生活。她讨厌忠诚与任何讨好大众的媚俗行为,但是这样的背叛让她感到自己人生存在于虚无当中。弗兰茨是被萨比娜背叛的情夫之一,他因为她而放弃自己坚持的婚姻与忠诚,但是由于萨比娜的背弃,让弗兰茨发现自己过去对于婚姻的执着是可笑的,纯属多余的假想,他的妻子只是自己对于母亲理想的投射。
离婚后,自由自立的单身生活为他生命带来新的契机,并且了解萨比娜只是他对革命与冒险生活的追随。后来他与他的学生相恋,在实际参与一场虚伪游行活动后,意识到自己真正的幸福是留在他的学生旁边。一场突然抢劫中,弗兰茨因为想展现自己的勇气而蛮力抵抗,却遭到重击,在妻子的陪伴下,无言的死于病榻上。
小说的一部分背景是1968年8月20日深夜苏联纠集华沙条约成员国波兰、匈牙利、东德和保加利亚军队7000辆坦克、60万士兵长驱直入一夜之间占领正在进行政治改革、试图脱离苏联控制的捷克斯洛伐克。捷共领导人被劫持到莫斯科在刺刀下被迫签约,充满希望的“布拉格之春”夭折。因为这场政治,托马斯最终由外科医生沦落为洗玻璃工。当第一次逃离布拉格之后,再次回来,原来的布拉格依然不一样了,也因为特蕾莎选择出轨来“报复”托马斯的行为之后内心的煎熬,两人又一次舍下布拉格逃离到了乡下。是不是可以说人的命运在大环境的政治斗争中是如此之轻?人的命运在时间的大长河中也是如此之轻?
书名本意:生命中有太多事,看似轻若鸿毛,却让人难以承受。关于轻,作者在说到法国大革命时说“正因为史书上谈及的是一桩不会重现的往事,血腥的岁月于是化成了文字、理论和研讨,变得比一片鸿毛还轻,不再让人惧怕”,对于过去的人,不管是小人物还是大人物,对于历史进程来说都是一样消失在历史中;关于轻与重,“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臣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月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实存在”,“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描述特蕾莎在异国的心境“一个人生活在异国,就像在空中行走,脚下是没有任何保护的,而在自己的国家,不管什么人,都有祖国这张保护网,一切偶颇具人情味,因为,在祖国,有自己的家人、同事、朋友,可以用童年时就熟悉的语言毫不费力地让人理解。在布拉格,她依靠托马斯,的确如此,但那只是在心里。在这里,她的一切都得依靠他”,我相信这句依然适合如今独自出国的人,因为背景的不同你的轻重就显而易见了。
小说有好些文字写特蕾莎和托马斯的狗—卡列宁,因为托马斯的屡次出轨,特蕾莎便将自己的很多情感倾注于卡列宁身上,是一种无所求的爱、自愿的爱,而为了终止卡列宁的癌症之苦,托马斯亲手给它注射了安乐死。
关于托马斯沦为洗玻璃工,这是一份他完全不在乎的工作。以前作为外科医生,即是切开事物的表面去看看藏在里面的东西,而当他被迫抛弃了这一他认为是自己使命的东西,他的生命中还剩下什么呢?在那之前,他从未体会过不在乎带来的快乐;以往每当手术没有如他所愿,出了问题,他就会绝望,会睡不着觉,甚至对女人都提不起兴趣。托马斯由于接触责任后,感受到了生活的轻,但这又有什么意义呢?人要承担一定责任,生命才会有意义。其实这份感受对我触动很深,反思自己目前做的工作,表面上貌似很轻松,但却已经压得我想逃离了,因为一种无成就感让我觉得在这儿是浪费时间了,深究也许还是心里的不安定吧。
关于本书要表达的人生意义,我借别人的总结来说:”人生是要有一种信念的,不能被交给机遇和偶然,甚至是一种媚俗。“对于本书,我还会重读,对自己理解力是在不敢恭维。

亲爱的 貌似没填完坑?
我看过这个电影 不过那个时候还小 里面有些镜头。。有点接受不了。现在倒是无所谓了 哈哈
正在填,我电脑这两天不只是咋回事反应太慢了,图片都刷不出来。
电影虽是美国的,但是在模仿欧洲风格。据说在表现“性”的题材方面,欧洲影片往往比好莱坞更少约束,所以呢。。。。我是先看完了小说,无意中发现还有改编的电影,光看电影的话,可能不好理解其中的情节;小说的话,有些语言还是很深奥的。早就听闻这本小说了,最近才有机会找来读。
我也是 我觉得不是你的问题是小她的 问题
我之前那几天 这边白天 根本上不去小她
还是小说好看 虽然我没有看过 哈哈
但是大多数都是 书好看 两个小时的电影 想表达一整本书。。。 还是很有难度的
不过电影 也不错 确实是欧洲在这方面 更大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