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理财

登录 注册
21天变财女 250066姐妹  36989帖子
发帖
玉色蝴蝶

读书笔记--精英心理学,1%大于99%的核心机密(一)

玉色蝴蝶
玉色蝴蝶   玉色蝴蝶 2015-11-13 07:22 阅读(4036)

           这本书,蝴蝶刚刚看完,非常不错,内容简单易懂,又十分深刻。如果有当当账户的童鞋们,赶紧去下载,最近几天都可以免费借阅哦。

   

        昨天晚上,蝴蝶是一边看书,一边做读书笔记,速度比往常慢了很多,却非常值得。以下内容,就是蝴蝶的读书笔记,有摘抄,也有一些是自己总结的。


********************************************************


     封面语录:你要搞清楚自己人生的剧本,生命中最难的阶段不是没人懂你,而是你不懂自己,不懂他人。


第一章心理陷阱: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1、威望效应---也就是名人效应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某些专家的言论,这些专家他们的职业不同,但是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在各自擅长的领域获得了非凡的成就,他们的意见和判断,甚至话语和观点都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可信度。而名气越大的人,其意见和判断的权威性就越大,接收者接受的几率就越高,其观点所造成的影响传播、性也越广,从心理学角度定义,这就是所谓的“威望效应”。


        例子:一个心理学家在为学生们上课时,介绍了一位客人,他说这位客人是从以化学领域闻名于世的德国来考察的著名化学家,然后请这位化学家讲话。这位客人在寒暄过后,说自己发现了一种全新的化学物质,这种物质有强烈的气味,但是对人体无害,随后他拿出了一个小瓶子,告诉学生们这就是他采集到的其中一小瓶物质。他打算测试一下学生们的嗅觉,他请学生们在他打开瓶盖后闻到气味就举起手,瓶盖掀开后,很多同学都举起了手。随后心理学家请下客人,留下了瓶子,告诉学生们,其实刚才讲话的是一位学校从德国请来的德语教师,而瓶子里只是装了一些蒸馏水。这个答案让学生们目瞪口呆。这就是“威望效应”,这实验都很明显地显示,很多人会受到权威人士的影响。权威人士的威望效应令人们的判断和意见发生了偏差。 


         为什么人会产生这种心理呢?其实每个人每天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信息,然而每个人的专业的知识都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可能对所有的信息都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所以就需要参考他人意见,而权威人士作为某一领域的专业人士,就成为参考者最佳的选择。


        我们要谨记一点:借助权威,但不迷信权威。尤其是一些明星的广告,你们不要因为喜欢他,就盲目去买他的产品。


       PS:做任何事,不要一味听这些专家说的话,尤其是中国的那些专家,经常为了哗众取宠,说出一些匪夷所思的话来。



2、自我求证心理


        为什么算命先生说的话很“准”?那是因为他们了解人的心理,通过观察别人的细节,再用一些模糊不清的话语引导我们跟着他的思路走,而自我求证的心理会让我们感觉他说的非常准。


        自我求证根源于我们以自己为中心的思维方式,每个人都有一定自我求证的心理,尤其是遇到有关自身的事物。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提出过“认识自己”的观点。从那时开始,我们就在追寻自己。然而很多时候我们会受到外界的干扰,比如感想,其实就是人们在遇到同样的问题时,不自觉地去验证自身,从而产生共鸣,最终有所感想。


       比如看完恐怖片和鬼片,我们就常常会觉得有人跟踪我们或者有什么鬼影闪过,我们会不由自主地害,其实,这都是自我求证心理在作怪,把自己代入影片。


     自我求证心理是很常见的一种心理,我们在生活中都会不自主地运用,何况他人。人的心理很微妙,如果自我求证心理被人诱导和利用,很可能会使我们变得盲目而失去理智,因此,心中时刻保持警惕,看问题时一定要客观冷静,这样才能避免上当。


      PS:我们需要时刻提醒自己,要冷静客观地分析事情,不要被他人的花言巧语迷惑,并且,预防那些有心人利用我们这种心态来引诱我们,达到他们的的目的。其实,传销不就是利用一些人渴望一夜暴富的人,慢慢地引诱他们加入。


3、控制错觉


         很多人认为在掷骰子前,靠着自己的技巧和努力,能够将骰子掷出自己所期望的数字。显然这种错觉能够影响人的决策,掷骰子决定胜负与自身的能力和努力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而人们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心理,是因为在潜意识里认为,只要自己够努力,就越容易如愿以偿。 


        对于这种偶然事件,人们通常以为凭借自己的努力和能力可以进行支配,这就是控制错觉。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心理,是因为很多时候,我们的行为都能够依靠我们的努力和能力进行控制,比如努力读书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静心准备礼物可以获得人的好感等。我们只是将能够控制能够驾驭的感觉,延伸到了这些偶然不可控事件上了。


       生活中一些必然的事情,我们可以通过努力和能力进行控制,比如努力工作,可以多赚些钱;静心打扮,可以让自己更漂亮;多做运动,可以让自己更健康。这些通过我们不同方式的努力可以让结果趋向与我们的期望,而一些偶然性事件我们不能控制,所以一定要理智对待,不要被控制错觉所迷惑,最终陷入其中无法自拔。不要尝试控制那些不可控的事物。


      PS:每个人的内心,都有控制自己,控制别人的欲望,尤其在生活中比较强势的人,更希望自己能掌控一切。可惜,我们不是上帝,不可能做到这一点。于是,就产生控制错觉,反而让别人有了可趁之机。


4、诱饵效应:


         商业之中应用最为广泛。在卖场,围脖和帽子摆放在一起售卖,标签上的价格显示:帽子69元而围脖39元。而在这之后,还有一个牌子,价格会令人惊讶:帽子+围脖=70元。帽子和围脖的总价本来应该是108元,而如今帽子和围脖加在一起才70元,相当于围脖才一元,看起来好像商家很亏本。然而商家是精明的,他很了解消费心理:人们会在选择东西前进行对比,而对比的东西越明显,相比越能体现其价值。相当于买一送一就显得更具吸引力。


       不仅在商场中,在现实生活中诱饵效应也一直围绕在我们身边。比如你在等待红绿灯时,如果你非常赶时间,那么赶时间就是诱饵,我们就会选择闯红灯;比如知道明天有人请客吃饭,那么今天的饮食也许就会选择简单一点,有人请客就成了诱饵;比如老板交待某报表下班前必须完成,那么我们就得暂时放下手上其他的工作而专心来做报表,老板的交待就是诱饵。这些看不见的诱饵在暗暗地引导我们的行动,诱饵效应会引导人尽快做出选择,当然,这种选择并不一定是好的。它有可能前期是好的,而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这种选择是错误的。在我们的人生路上,总会面临一些选择,用诱饵效应来进行参照,不管最终结果如何,总能给我们一些经验,使我们涨一些知识,最终避免我们走曾经的错路。


       诱饵效应会引导人尽快做出选择,当然,这种选择并不一定是好的。它有可能前期是好的,而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这种选择是错误的。在我们的人生路上,总会面临选择,用诱饵效应来进行参照,不管最终结果如何,总能给我们一些经验,使我们涨一些知识,最终避免我们走曾经的错路。


      PS:不知道姐妹有没有这种体验:我们去超市之前,列了一个清单,结果去了超市,总是会买一些多余的东西回来。为什么呢?就因为看到商家促销,我们不买,就觉得太可惜了。就如鱼,明知道是诱饵,还紧紧咬住不放,就容易被钓上来。



5、过分自信效应: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在不确定情形下,人们做判断时,会有一些方面与理性思维偏离,这种偏离最普遍的就是对自己的信念和能力过分自信,对结果的评估太过乐观。这就是过度自信理论。过度自信会让人高估自己的能力,低估风险甚至夸大自身控制能力,而且遭遇这种情况的人,一般都会否认自己过度自信 。过度自信的深层原因投资者大都有这样的心理:别人的投资决策都是非理性的,而自己的决定则是理性的,是在大量信息和现实基础上进行操作的,但事实并非如此。这种心理很可能给投资者带来了灾难。投资者对概率事件的错误估计;对于小概率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估计过高(这也是各种博彩行为的心理依据);对于中等偏高程度的概率性事件估计过低。这些错误判断,都是非常危险的。


      人们对于概率很低的事件,总会产生过高的估计,比如博彩,人们认为中彩的结果总有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而对于中等偏高概率的事件,则会产生过低的估计,比如公司裁员30%,大多数人不会认为

自己是被裁掉的一个;而对于高概率事件,则会认定发生,比如考试,差不多所有人都认为自己可以及

格。

     

      PS:高估一些事情,就容易产生一些不良的影响。投资理财,更要谨慎这种心态,尤其是炒股票或者期货的童鞋。


6、对比效应:


       我们可以在闲暇的时候做这样的一个实验:先将左、右手分别放在冰水、热水中,稍后又同时抽出两手放进温水中,这时左手会感觉温水是“热水”,而右手却觉得是“冷水”。就如我们常说井水冬暖夏凉,而实际测量后会发现,冬天的井水温度比夏天的还低3到4℃。为什么我们的感觉会出现这样的差异呢?因对比效应使我们产生了感知扭曲。同一种颜色把它放在较暗的背景上看起来明亮些,放在较亮的背景上看起来暗些。把鲜艳与模糊的颜色并列,鲜艳的颜色更显鲜艳,模糊的颜色更显模糊。感知对象与背景反差越强烈,就越突显对象,这种心理现象就是“对比效应”。通俗来讲就是同一事物因背景不同而产生的感觉差异的现象。


        本质来说,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不形成对比事物就不会有存在感。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在认识一个事物时,如果把与它不同的事物也同时显现出来,进行比较,会使它们各自的特点更加突出。


       PS:偶尔做个对比,会增加幸福感。


7、短缺效应


        俗话说:失去总比得到更令人感触深刻。在生活中,当感觉要失去某些东西时,我们会加倍增强这些东西的价值感,甚至因此对自身决策产生重大影响。比如我们在工作中,敬业工作一个月会得到一定的奖金。而某一日,因为公司财务原因,这部分奖金需要大家加倍努力才能得到,那此时,大多数职员就会为了不失去这份奖金而更努力的工作。


        一些原本对于人们没有吸引力或吸引力很小的事物,突然之间变得稀缺,就会很快变得非常有诱惑力,因为人们即将得不到它了。而且害怕失去的这种心理会比得到更加刺激,你告诉某个人你不这么做将会失去什么,比你这么做会得到什么的效果要好很多。在商场和营销中,应用短缺原理的地方有很多,而且这时的短缺原理,最重要的是营造出用户如果不购买就会失去什么的氛围,用失去代替得到,效果更是好很多。


         降价促销,限时促销,都是商家最常用的促销手段,然而,即使每个人都知道这是商家的促销手段,但是短缺原理的影响,多数顾客还是会迎头而上。比如在商场中,当有广播响起:“尊敬的各位顾客,从现在开始,羊肉限价38元/斤,西瓜限价0.8元/斤,时间有限,仅限45分钟,数量有限,售完为止。”很多家庭就会不约而同去购买限时限价的商品,即使家中并不需要多余的肉食和水果。 


     

       抢购是一种本能在停业抛售或大降价之类的大规模促销活动中,人们只要看到大量拥挤的人群,会受其感染奋不顾身地挤入人群中,抢购平时根本不需要或不屑一顾的商品。在这个争夺的过程中,受现场气氛的影响,人们会变的急躁不安,完全失去冷静和理性判断。他们忘记了自己究竟需要什么,只是盲目地争夺短缺的商品。希望拥有被争夺的东西几乎是人类的一种本能。而此时,希望占有一样东西的意义,已远远大于了其本身的价值。


         当一件物品很稀少,或者逐渐变得稀少,那么它的价值就会越来越高,就如同现如今的一些稀有动物,它们的珍贵更多的在于它们的稀缺,如果它们也如老鼠般屡灭不绝,也不会被世界捧上珍稀动物的宝座。短缺原理很容易影响行为,失去的感觉会让人更为冲动和不理智,会很大程度影响了我们的决策。如果不想受到短缺原理的影响,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意识到自己情绪激动之后,首先要做就是要冷静下来,恢复理智。其次,停下来问问自己:“我为什么想要这样东西?”是为了占有它、拥有它,还是为了使用它的功能(比如用于吃喝、日用、开车驾驶等)?如果纯粹是为了占有它,比如拍卖行的古董,那么我们当然是根据其稀缺程度来决定其价格;而如果我们得到它的目的是为了使用它的功能,比如日用品、食品、汽车等,那么我们应该记住,不管这样东西供应有限还是充足,其功能都是一样的。


        PS: 饥饿营销,容易让消费者失去理性。比如双十一购物,很多人为了抢购,可以彻夜不停地刷某宝某东。有些商品,明明不需要,就因为自我感觉占便宜了,就不停地买买买。so,买东西之前,首先要思考一个问题:这些东西买回来,自己能用吗?不能用,再便宜有什么用?

只看楼主
全部回复(8)

回复楼主

回帖
小组话题

扫码下载

APP

iOS • Android

想理财却无从下手? 打开应用
通俗实用的理财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