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理财

登录 注册
21天变财女 250067姐妹  36993帖子
发帖
宁静的夏

2015年12月读书笔记——《十字街骑士》

宁静的夏
宁静的夏   宁静的夏 2015-12-30 14:00 阅读(2501)

2015年最后一篇读书笔记。仍是豆瓣上中的一本书,说实话申请前我就被书的介绍吸引了,“是我喜欢的类型”,自然能中更是幸运事。


编辑推荐

《十字街骑士》是一幅70后的江湖游踪图,历数家谱寻根,幻想马背游民,驰骋中原集市,上房点炮揭瓦,只差征战沙场。潘采夫以其敏锐的触感和惊人的记忆力,将消失中的乡野趣事、民间风俗一一讲述,下笔如神,生动有趣。

令人,捧腹大笑。

《十字街骑士》是一场直抵内心的文化较量,农村孩子,小城长大,省城求学,京城谋生,两年旅居苏格兰。多种文化在一个人的经历里相互冲撞、自由生长,既拉扯争抢又安然并存,仅描摹日常,就智趣无穷。

发觉,文字成精。

《十字街骑士》以赤子之心为七〇一代书写,缅怀却不伤感,戏谑却不鞭笞,带有对乡土的依恋和对时代的敬意,是为作者的洞见与超脱。


内容介绍

十字街,一张历史留存的标签,标记着这片土地上的迎来送往、苦难挣扎。所以每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都有十字街的存在,它们记忆着乡村的没落衰败、城市的肆意繁盛以及每一个时代的开始与终结。

而我,跟随父亲进城的农村孩子,被父亲奋力一搏,推上了疾驰的时代列车,从乡村到小镇,从小城到省城,从京城到国外,如同骑士,放纵感官,驰骋欲动,但若回首,那个骑着老母猪在十字街上巡游的孩子,永远在那儿。

迁徙、流散、悲欢离合,我们赶上了一个时代,我们应当为它注解。

一幅70后的江湖游踪图,一部变革年代共通的家族史,一场直抵内心的文化较量。

把经历当作线索,抽丝剥茧,在看似水到渠成的过程里,感知时代脉搏的鲜活和血液流淌的残忍。

这里没有逃避,只有缅怀和面对。


我想我们大多数人都有类似的经历,从求学开始,慢慢远离家乡,终于有一天他乡变成了家所在地,而对于从小长大的家乡,永远在心底给它留出一个位置。一直以来我也想写写这些年待过的城市,趁这个契机写一下吧。


2003年以前,我就待在我们村里,小学和初中,经历了自己换房子,村里各种变化。我们村西边有一条街,每月1、4、6、9逢集,街道两旁是各种小店,学校就在街边,小学和初中是挨着的。村子南边是旧车场,村上很多最先富起来的人就是依靠这个旧车场。我家是个大家族,我爸弟兄四个,再加爷爷奶奶家,由于搬家,基本是是村子东西南中地住着,记忆深刻的是每年春节拜年时,总要跑遍全村。记忆中,小时候的村里还没修路,我家后边还是个小池塘,村里到处都是各种树,然后不知从啥时开始,现在村里是一色的银杏树,路也修起来了。村子中央的人渐渐都搬都到四角去住了,因此村里中央就是空的。这两年,各家都盖了楼房,这两年以三层居多。所以整个村子基本没了以往的模样。


2003年-2006年,离开家去县城读高中,其实严格来说我还是没有离开村子,县城的活动范围就是高中校园,读了三年竟然不知道学校大门的朝向。所以县城于我还是陌生的。


2006年-2010年,一口气填了个西北的大学,刚到兰州,我爸心里是凉了。但我还是在那儿生活了四年,说实话,那座城市,我也没有怎么逛过。我知道那是个多民族居住的城市,饮食、气候都和我家有很大不同,幸好我适应能力还不错,慢慢地开始喜欢那边的东西。因为同学以当地的居多,我也了解了那边的山区农村,我喜欢他们那边家里做的面食,尤其是烤馍、麻花、油饼,至今怀念,只是很难再吃到了。还怀念那边夏季的西瓜,好便宜的;还有同学家的枣子、苹果。我还学了那边不少的说话口气,以致我的普通话都变得四不像了。


2010年-2013年,以前排斥的城市—南京,我终于还是去了。开始觉得以前的自己很可笑,明明很好的一座城市,我怎么就对它有偏见呢。很有历史感的一座城市,而学校所在地是开发区。而对这痤城市产生真正的感情却是我要离开它的时候,至今一直心念念。


2013年至今,工作又跑到了一个三线城市—合肥,对这座城,说实话没多大感情。这儿的空气质量太让担忧,我在的这几年,每年一整个冬天根本见不到几个空气质量良好的天,每天都是蒙蒙的,我坚持说那是霾;另外,城市的公共交通实在不咋地,到处在修路,尤其出租车,从来都是出租车司机决定带不带你。从一开始,我就没打算在这个城市安家,离开也许就是眼前的事了。


我将去的下一个城市是哪里?我心里还只有大致方位。有时想想之前的一些列决定,有些是后悔的,但已无法挽回,经历的这些又何尝不是财富呢。我见识了各地方的风景,结识了各地方的人,如今我的说话口音夹杂了各处模仿来的口音,而对我的家乡,我的乡音已发生了变化,但心底的家乡永远在那儿。

查看全部

回复楼主

回帖
小组话题

扫码下载

APP

iOS • Android

想理财却无从下手? 打开应用
通俗实用的理财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