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躁时代的守望者——《颜氏家训》读书笔记
中国传统经典普遍重“道”而轻“术”。大道理讲得不少,把柴米油盐过日子的琐事说得亲切实在的却不多。“家教”类的书,光是看大道理就没意思了。个人以为,《颜氏家训》看点有三处:
1.成书背景
颜之推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是个乱糟糟的时代,社会矛盾大,巨变频生,经济混乱,而且是价值观混乱,王朝像走马灯一样的换,让传统的忠孝成了笑话。主流道德早就苍白无力,面临崩坏,再加上从西方来的外来思想(佛教)冲击。 道德成了统治者的遮羞布,人还能相信什么?
浮躁的时代,有人尽情地浮躁。那时候,钱和权能轻易碾压一切,首富石崇家里宴客,客人不喝酒就杀了劝酒的美人,一顿饭能连杀三四个人。 富人炫富斗富,什么蜡烛当柴烧,糖水刷锅子,上等绸缎糊墙,人乳喂猪……想象力和荒淫无度都达到了高峰。
荒唐的时代,有人报之以荒唐,像竹林七贤之类。潇洒风雅的 “魏晋风度”,背后是泛滥的酗酒和嗑药。刘伶随时做好醉死的觉悟,花钱雇人带着一把铲子跟在自己身后,说是“死便埋我”。嵇康不喝酒,嗑药嗑得却凶,据说还是五石散配置专家。
浮躁的时代,缺乏安全感,让一些人变得贪得无厌。《颜氏家训》里记录了几个活生生的例子,最夸张的一位官员,贪污被查后,抄出来的麻鞋就有一屋子,“籍其家产,麻鞋一屋,弊衣数库,其余财宝,不可胜言”。
在这样的时代里,认真的过正常的生活,已经不易。保持头脑的清醒和心态的平和,更是几近于奢侈。颜之推教自家子弟好好读书,止足惜福,兄弟和睦。固然是老生常谈,放在背景里却显得那样难能可贵。就像我们的投资一样,眼光看得到本质,看得长远。
2.前卫观念
说前卫,还是拿现代人的眼光在投射了。其实古人写下这些话的时候背景语境和今天还是差蛮多的。但看看这些理念,有的还真让人佩服老夫子的眼光。不愧是历经了四个王朝足迹踏遍黄河南北的人啊。
a)胎教和早教
嗯,是的,一千四百年前到书里就出现里胎教和早教两个词,而且含义和现在基本一致。中国家长真的是操心的传统。
关于胎教: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书之玉版,藏诸金匮。——大概和我们今天怀孕了不听重金属多听莫扎特一样的道理。
关于早教: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於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以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老夫子拿自己做例子讲早期智力开发的重要性。
b)富二代也要读书
生活在一个王朝更替飞快的时代最大的好处是见识得多。一辈子就相当于人家几辈子,看惯了江山轮转,凤凰和草鸡的互相蜕变,说出来的话就特别实在:
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廕,当自求诸身耳。谚曰:“积财千万,不如簿伎在身。”——这话多实在啊。
自荒乱以来,诸见俘虏,虽百世小人,知读《论语》、《孝经》者,尚为人师;虽千载冠冕,不晓书记者,莫不耕田养马,以此现之,安可不自勉耶?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这还真是亲历目睹来的感悟。
c) 婚姻不要太物质
那时候就把 彩礼要得太高讽刺为“卖女儿”的说法了。颜老夫子虽然免不了重男轻女,但对交易婚姻还是很反对的。
“近世嫁娶,遂有卖女纳财,买妇输绢,比量父祖,计较锱铢,责多还少,市井无异。或猥婿在门,或傲妇擅室,贪荣求利,反招羞耻,可不慎欤?”——嗯嗯,婚姻弄成做买卖就没意思了。
d)妯娌之间保持距离
“娣姒者,多争之地也。使骨肉居之,亦不若各归四海,感霜露而相思,伫日月之相望也。况以行路之人,处多争之地,能无间者鲜矣”。——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距离产生美,远香近臭了。还有一段分析为什么兄弟成家后关系就变得微妙了,也很精彩:指出妯娌之间本来没有感情,不能强求 。非要使“疏薄之人”去合乎于“亲厚之恩”,就好比“方底而圆盖,必不合矣。”
e)一碗水要端平
“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聪明乖巧的固然要爱,鲁顿顽劣的也要怜惜。难为在“人相食”的时代还能有人这样说。偏心真的是埋下了家里鸡犬不宁的种子啊。
f)女人的悲剧是女人制造的
《治家篇》里面专门有一段分析婆婆“宠子婿而虐儿妇”的弊端,偏宠女婿会让女儿的兄弟不满,结果造成“女之行留,皆得罪于其家者,母实为之”。婆婆老了日子不好过,还可爱地引用了民谚: “落索阿姑餐”(婆婆吃饭好冷清的意思)。“此其相报也。家之常弊,可不诫哉!”
3. 八卦趣闻
莫看那颜之推一代大儒,八卦之心人皆有之。果然中国家长喜欢拿“隔壁家谁谁谁”教育孩子是源远流长的优良传统啊。挑两个个好玩的:
博士买驴:“博士买驴,书券三纸,未有驴字” 。说有位大学问的博士买了一头驴子,写了三张纸的契约,却没有一个“驴”字。后来这都成了一个成语,专门比喻行文啰嗦,废话多。——这个笑话居然放在《勉学篇》颜氏夫子也很会嘲笑高分低能儿,本人表示默默中枪TAT。
悲催的养生家:《养生篇》里介绍了一些保健小技巧。比如吃槐树的果实可以让头发保持黑色,每天扣齿三百下防止牙齿脱落什么……难为老夫子为子孙想得周到。有意思的是后面的一段评论,讲养生专家下场都不咋样。嵇康写了《养生论》却因为持才傲物得罪权贵被杀头了,石崇一直吃很名贵的补品,却因为贪婪得罪人也没好得好死,还有个教单豹的人,一直很注意保养,倒霉催的被老虎吃了。——风险总是有的,风控很重要,不过人类在无常面前很渺小,对命运还是要敬畏啊。
读这本书的价值不是要拿一千多年前的道德说教往现代人的实际情况上套——否则不是迂死便是气死。从前上学时老师强调过,读书要讲知人论世。把自己代入那个时代,站在作者的立场体会他的心情,才能明白那一时一地,这样的教育,这样的记录,有怎样的意义。

古文?
哇噻 好厉害!!!![[媚眼]](http://static.talicai.com/emoji/qq/emot10.gif)
哈哈~感觉也有趣,古代的早教和胎教还有妯娌~~![[坏笑]](http://static.talicai.com/emoji/qq/emot21.gif)
才女,等着你下一篇读书笔记哦
我正好看《资治通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百年的分裂,政权更迭,造成的是人民的无边苦难。
个人觉得,离一个时代越远,越容易看清楚当时的情况,比如我们现在看着很明显的弊端,当时的人会认为理所当然。以今观古是这样,反过来以古观今也是,看多了历史上的成败,对当今社会的事也容易辨明是非。毕竟能摆脱历史局限性的人很少。
厉害啊。
什么姓,不会就是端木?
哇塞,好厉害,膜拜
好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