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前的每一天》读书笔记
《30岁前的每一天》读书笔记
读书摘记:
1、 人生是一条长路,在半路的时候,你会看见你前面有人,或者后面有人。如果你休息的时间太长,后面的人就会追赶上来。但是如果你加倍努力,前面的人也会被你超越。
人生是一次长跑,暂时的落后和领先都不算什么。
2、 实际上很多人有时候的心态,都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工作上,不是自己职责范围内的坚决不干;生活中,没有眼前的利益的事情也肯定是不做的。而节约下来的那些时间呢,又放在了无用的上网、聚会和打游戏中。其实有些工作,虽然不是你的职责,但是如果你去做了 ,可能会学到很多新的东西,接触到新的人群,甚至能不如一个新的领域。因此面对各种机会,就是要以开放的心态,尝试、尝试、尝试。多多的尝试,机会一定会来敲门的。
3、 我相信“10000小时理论“我相信凡事都靠自己努力。
4、 乐观者和悲观者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乐观者在遭遇困难和挫折时,始终相信苦难和挫折时暂时的,以及有特定原因的,而不是永恒和普遍的。
5、 抱怨只能拜拜消耗自己的时间和能量,更会伤害到自己,让自己永远处于失败者的地位。(这一观点我深有体会,抱怨是通过得到别人的同情来平衡心理。可是一次一次拉扯自己的伤口到最后自己的不喜欢这种感觉。)
6、 所有的失败是成功前的练习
我强烈建议大家把所有的“失败和错误”都改名叫“成功前的练习”。这样你会意识到,所有的失败都不会让你沮丧。正如小孩子学习走路一样,应该从每一次摔倒中汲取经验,怎样平衡身体、怎样扶着墙壁,怎样增强腿部力量,然后一步步迈向成功。(很新奇很有创意的一种提法,谁不是在一步步的试错过程中成长起来的那!
7、 我闷闷不乐,因为我少了一双鞋,知道我在街上看见有人缺了两条腿。如果你从来没有经历过战争的危险,你已经比五亿人幸福;如果你能吃饱,已经比八亿人幸福;如果你有存款,你已经比92%的人幸福了!快乐其实就是珍惜已经有的东西。
8、 做读书笔记不是书摘,而应该用自己的思维逻辑,把作者的知识和想法重新阐述出来,这样这本书应经不是作者的而是变成了你知识的一部分。
9、 读书读不懂,十之八九是自身的资质还未到此。(读思考类书籍我就看不懂)
10、 “学”和“用”是紧密结合的,每一个知识点经过学习、思考、实践、总结这四个步骤,然后真正内化为自己的有用的能力。(这四个步骤里面,我最为薄弱的一个环节就是总结环节。学习和实践能力还是挺强的,但是思考和总结太过于弱化,自己今后要有意识的关注)
11、 学习分为“主动式学习”和“被动式学习”两种。“被动式学习”有听讲、阅读、视听、演示、,就阅读而言,学习内容的平均留存率只有10%,而“主动是学习”有 讨论、实践、和教授给他人,讨论学习内容的平均留存率是50%,实践是75%,而教授给他人则是高达90%
12、SMART原则:S表示目标应该明确、数据化
M表示一个可量化标准的
A这个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R这个计划和其他计划是关联的
T计划截止日
13、记事本的作用:
(1)记事本是经验的总结(A\B两人走深林,做记录岔口走出)
(2)记事本是对信息的再加工
(3)记事本帮助你战胜自己(两个大脑:感性和理性的、大象---骑象人)
记事本的特点:
(1)随身携带,随时记录
(2)有“计划事情清单”
(3)有时间的预算和实际使用情况的记录
(4)有对每天工作生活情况的反省和总结
(5)能记录新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6)能帮助你自己真正做出改变
14:PDCA循环:就是先制定计划,然后按照计划实施,最后通过检查和总结来反思从计划到实施的差距,最后把自己的体会放到下一次实施中去
(1)计划分5步:写下任务、估算时间、分解任务、预留空间(每天计划事项所占时间不要超过可支配时间的60%,工作10小时那最多6小时)、做出取舍
(2)做
(3)反馈:找到自己事物或不足的地方
(4)调整:制定新方法
附加:当日所学+实践方法
我理解的一本完整的记事本一天中的内容应该是:2指数+3件事+2件小确幸+4大块
15、建立自己的经验库
新概念:心流、终身财富总值、工业化时代--互联网时代、体验式教学、自己的经验库
我的拆书
摘录:PDCA循环就是先制定计划,然后按照计划实施,最后通过检查和总结来反思从计划到实施的差距,最后把自己的体会放到下一次实施中去。
思考:其实这是我第二次看水湄物语的这本《三十岁前的每一天》了,前年刚看到PDCA理论的时候,心灵被狠狠震撼了一次。摘了读书笔记以后不知道怎么做了,就这么不了了之了。而知道了拆书法内涵以后,我才真正明了读书的作用。书上震撼你的知识,如果你仅仅是学习了知道了没有做到“知行合一”,那么书上的知识永远只是书上的,对你来说一点也发挥不了它的价值。因为你没有行动没有内化为自己的的东西,所以一定要动起来。这个PDCA理论中大致的规划我是有的,但是通过学习我欠缺的一点就是它在计划中还有对时间的预算,时间预算加进去以后就感觉有点deadline的感觉,提高你效率的同时还可以让你更了解自己的时间管理。而后面的CA两点我真的有点脸红。我想这也正是我只长岁数少长阅历的真正原因吧!
行动:最近这些时日都在践行古典老师的“每天三件事”,每当写感悟的时候我总是很迷惘,东拉西扯不知道写些什么。在这一块上我以后要做个调整,把水湄姐的那四个小模块替代进去。“每日反思、改进方法、当日学习、实践运用”,我想经过这样的量化会更加具体、清晰、操作性也会更强。最终形成我的每日记事模式如下:
每日记事
计划 每天3件事(用时记录)
小确幸 每天2件
执行
反省学习 :当日反省
改进
当日学习
实践

好好做计划 确实很有帮助
我最近也在看这本书,里面讲的很多东西很浅显易懂,但往往在实际的应用当中我们做不到水湄那么强大的执行力,里面的很多内容我也有被触碰到,比如成功路上的小怪兽三分钟热度、拖延症等,根据本书讲解的方法我打算应用到我的生活中,争取在30岁时对自己问心无愧,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