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家庭保险--by我是胖西西
基金选定入手。下一步开始琢磨我的备选项目——保险了。因为我家主要的经济支柱就是我老公,但是我也在努力为他分忧。但是从小我就被父母灌输的保险意识就是:保险都是骗人的,只有把钱把在自己手里才是最安全最有效的。跟朋友沟通有关保险的想法,就是说其实就是花钱买个心安。那么家庭保险到底是什么呢?我看了一个网友写的买保险心得,总结出了以下内容:
1 保险的本质及其在家庭理财中的角色
家庭理财是指合理利用各项理财工具达成自己的财务目标,包括本金稳定、风险管理、投资规划,针对这三个层次选择不同的金融工具,在保证基本生活的同时追求品质生活。所以理财也就是家庭现金流的规划,人的一生消费自始至终未停过,而收入只集中在某一特定时期,现金的流入与流出在时间上是不对称的,所以我们不会把到手的钱全部花掉,而是留出一部分,锁定到未来。
家庭现金流模式:工作收入→→支付日常生活开支(包括穿衣、吃饭、住房、交通、赡养父母等)→→净现金流→→分别针对子女教育和自身养老做财务规划。
多么完美的人生,我们努力工作,赚取丰厚收入,然后置业,给孩子良好的教育,给父母尽赡养的义务,给自己储备足够的养老金。这一切都依赖于产生现金流的源头也就是我们人的本身一切正常,可不争的事实是每天都有我们极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发生,或病、或残、或故。如果一个家庭失去了经济支柱那一股支撑性的现金流入会如何呢?房子面临断供、孩子生活教育没保障、父母生活医疗该如何解决?人寿保险是唯一能够续接家庭现金流的金融工具。
所以,保险的最大功能就是保障家庭现金流,保障未来生活不因风险发生而被彻底改变,保险在家庭理财中是风险管理工具,而非投资工具。买保险,保障放在第一位。
如上所说,保险是风险管理工具而非投资工具,我们付出保费得到的最大回报是那份无形的且在关键时刻能够发挥巨大作用的保障,而不仅仅只是金钱层面上能拿回多少。同时,作为风险管理工具,那份保障是需要消耗成本的。我们无时不刻不在进行着风险管理,例如我们把肉菜放到冰箱、把碗筷放到消毒柜消毒,我们每天保持家中清洁等等,这些都是需要成本的,保险也一样。无论消费型、返还型、分红型,保障部分的成本都是要消耗掉的,返还的钱也都是自己先交给保险公司的。那么保险是怎么定价的?讲个通俗点的故事给大家说说消费型、返还型、分红型保险是怎么回事。
比如30岁男性,1000元保额需要的保障成本是1块钱,这1块钱的成本是根据生命表厘定的。
好,现在开始卖保险了,保额1000元,客户只需要花1块钱就可以买了,如果在保障期间内OVER了就赔钱,如果没事呢,这1块钱就消费掉了,没得还。客户就觉得,没事的话,钱就白花了?要有事,那不是花钱买有事?晦气,不买。
于是,保险公司将价格定为3块钱,1块钱仍然是保障成本,剩下的2块钱存起来或拿去投资,到保险合同终止的时候再返还一笔给客户,这叫有事保事,没事还钱。
但是,还是有部分客户认为不划算,因为几十年后返还的那笔钱都不值钱了呀,贬值了。于是保险公司又把价格定为5块钱,1块钱仍然是保障成本不变,剩下的4块钱存起来拿去投资,如果投资有收益,就把其中的70%给客户分红,这叫有事保事,没事还钱,还能抵御通胀,大家甚是喜欢。
从上可以总结出,从纯消费到分红,价格在变,但保障成本1块钱没变,即1块钱的消费险、3块钱的传统储蓄险还是5块钱的分红险,买到的保额都是一样的,那1块钱总是要消费的。
于是,我锁定了定期寿险,因为它就是“1块钱”的那种。偶并不是叫大家千万别买储蓄型或是分红型险种哈,保险的购买都是根据自身经济情况及身负责任而定的,在保费支出有限,保额要求较高的时候,定期寿险是最佳的选择。各人情况不同导致的不同选择结果而已。下面大概聊一下我了解到的一些定期寿险的资料。
如30岁男性,购买10万保额的两全分红险,交20年保20年,每年4600元,而同样保额的定期寿险只需要320元。那么哪些人群适合买定期寿险呢?稍微列举一二:
1、我们家顶梁柱适合这种:年轻家庭中的经济支柱,上要照顾老人,下要养育孩子,中间还有房贷等债务,必须要有个20年左右的定期寿险来防御因经济收入突然中断给家庭带来的巨大冲击;
2、有较好的理财能力,能熟练地运用投资工具为自己的资产保值增值的人,适合考虑纯保障型的产品;
3、我适合这种:初入社会工作,收入不高,但需要充足的生命保障的人群;----本人适合这种
4、自主创业、私营业主,经营随市场而波动,开销大,适合购买高额定期寿险,一来为保障家庭生活品质,二来为保全企业资产......
归纳完毕,我得先给我老公买份定期寿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