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理财

登录 注册
21天变财女 250043姐妹  36972帖子
发帖
坐忘mao

想象的花园里有真实的蛤蟆 ——《如何阅读一本小说》读书笔记

坐忘mao
坐忘mao 坐忘mao 2016-01-15 17:47 阅读(4067)

温馨提示:当你意气风发想要开始攻读小说之前先读一下《如何阅读一本小说》,你一定会感觉精神受虐并且发现该书对此时此刻的你没什么帮助。所以,当你已经饱读书古今中外的小说之后,请再次阅读这本书,而此时,你将收获到盆满钵满。我决定默默地去尽量饱览小说了……

另外,笔记特别长,为防止脑细胞批量阵亡,请慎入!

作为一名教授,作者选择用“讲课”的形式来写作此书,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我们不自觉地会有亲临“课堂”的感觉。你能感觉到教授亲切地讲授、师生间充分的互动、“听到”教授的妙语连珠,和学生的喝彩声掌声、甚至能“看到”教授的一颦一笑和捕捉到课堂中每个人的一呼一吸。这个感觉“贼好”,这种写作形式“贼棒”。可悲催之处来了,阅读开展中,自己就像一个误闯美国大学文学课堂的文学门外汉,而且还是个异国人,面临着语言文化差异和没有基本文学素养准备的双重障碍。我能感觉到课堂气氛地热烈,教授的博学多才,万分渴望融入这个环境和群体,可拼尽全力去倾听和理解,最终也只是对“课堂内容”有了一知半解。

为毛我选的书总是那么晦涩难懂????好吧!还是以自己的一知半解来整理一下托马斯教授这“系列课程”的“课堂笔记”吧,不能说我不用功,只能说我是一个资质平平、成绩一般,但还算诚实和勤奋的学生吧。

每一部小说都是如何阅读这本小说的一系列课程。发现没有,我们的汤姆教授(作者)并不打算直白地告诉大家如何去阅读一本小说,他想解读的是小说本身,在解读中得靠自己“悟”方法。

走进图书馆或者逛书店,面对书柜上林林总总的书,你如何决定是否读一本书?不可能把整本书读完再作出决定吧!所以,第一页,甚至是第一句就显得非常关键了,有的书看完第一页我们就可以判定“这到底是不是我的菜”,对于小说而言尤其如此。为此,第一页可以看做小说家们想要脱颖而出必须抢占的“高地”,他必须使自己的作品在最开始的时候就向读者施展魔力,将读者“勾引”和“诱惑”住。比如“有一条真理举世公认:拥有大笔财产的单身汉,必定要娶个妻子”,看到这个开头,我承认自己“上钩”了,于是我读了《傲慢与偏见》,这就是开篇的魔力。教授将这归纳为“开篇法则”。

开篇是教导我们如何阅读小说的“第一课”,作者认为在第一页,第一段,甚至是第一句,就已经提供给我们阅读这本小说所需了解的一切:文体、腔调、情绪、措辞、视角、叙述的在场、叙述的态度、时间框架、时间的掌控、地点、母题、主题、嘲讽、节奏、步速、期望、人物、导读、。当然不是每个第一页都囊括了所有元素,但绝大部分会呈现,这些元素都是为了教会我们“小说想要如何被阅读”。

 “关于虚构地点的法则”,作者认为法则有两个意味:其一是虚构,小说作为虚构作品,其里面的地点、环境即便看起来像真的一样,但都是想象的构造物,即曹雪芹所说的“假作真时真亦假”;其二是内在的真实,即有让人物存在和采取行动的适当空间,如传奇人物和经历适合传奇式的风景,世俗的人物和行为却适合处于世俗的环境中,也就是说在小说所设置的现实中提供内在的一致性或整体性。教授还认为,读者参与了小说“现实”的创建。

“谁在说话法则”:第三人称叙述(第三人称全知叙述、第三人称限制叙述、第三人称客观叙述、意识流);第二人称叙述(主要人物第一人称叙述、次要人物第一人称叙述;第一人称叙述。小说家会决定让“谁”来说话?比如维多利亚时代的小说家们会喜欢采用第三人称全知叙述。(如简奥斯丁的作品,勃朗特姐妹的作品)。要注意的是每一种叙述人称都有自己最合适的小说作品,小说家们总能很好的拿捏。

“叙述不可信法则”:当你看见“我”的时候,就不要在相信叙述者了。作者认为第一人称叙述不可信(理由太多了,略过吧,看过该书就能理解),那么如何游刃有余地应付现实、真实、感知和幻想?作者说就让某一个角色来讲述你的故事。

“听懂声音的法则”:小说中的叙述声音是作者发明的一个策略。声音就是意义,叙述者讲述的内容,他怎样讲述,都会改变那个被讲述的故事。假如《傲慢与偏见》没有那个世故、调侃和顽皮的叙述者会怎么样呢?

“人物守恒定律”:你没必要把筹码放在不需要展开的角色上。主角需要丰满,但并非真的有血有肉,配角们可以扁平化处理。你所读的小说中出现的即便是显得最最“真实”的人物,其实也是用词语创造出来的。角色的创造是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加工完成的,“角色如此鲜活,是因为我们的存在如此鲜活。”

“坏角色法则”:我们会追随反面英雄的成就,不过他们必须给我们反馈点什么。某些作品里面,是有坏蛋掌握麦克风的,即便他是大坏蛋,可是他用他自己的方式和读者进行心灵交流,运用魅力征服了我们。比如,艾米丽勃朗特用她的浪漫主义在《呼啸山庄》给了我们拜伦式的英雄和“坏人”希斯克里夫。当然,这些坏人必须特别而不可以平庸。

“关于普遍的特殊性法则”:你无法书写所有地方,书写所有人,你只能书写一个人,或一个地方。正确展现了局部和特殊,那么普遍性自然也会呈现出来。

我们能从小说中领会到关于人类行为普遍的内涵:对正义的渴望、对被爱的需要,或正当的举止。人类是一种爱推理的物种。给我特殊性,我们就从中得出普遍性。因此,几乎所有小说都能教育我们,而正在其根本源头上,小说教给我们一件大事:我们很重要。人的生命有其价值,不是它属于一个拥有者、一个统治者、一个集体或一个政党,而是因为生命就作为生命而存在。

绝大多数小说都是关于普通生命的,不管是中产阶级、工人阶级,还是破落户。小说中的人可以是微不足道的人物,如果他们曾经在荷马或者莎士比亚的作品出现过的话,也仅仅是一个要被杀掉的只有名字的人,一个奔向老爷的传话筒,或者负责逗点乐的小角色,没人把他们当回事儿。

“关于人和事的法则”:人物不仅通过其言行来展现,也通过围绕着他们的事物来展现。角色的栩栩如生需要作品中的人物有个标记,可以是某样物品、某种执念或某个目标,如祥林嫂被我们记住,很难说与她反复说“我真傻”无关。

通过最小的线索,通过细微的迹象和托词,我们编织一些我们相信是可靠的东西。在哪些从未存在过的人物身上,我们发现了现实;从他们携带的物品中,发现了内在的动机和情感;从了轮廓和素描中,够早了完整的人物。

“叙事措辞法则”:可以通过他们的用词了解他们。福克纳喜欢用形容词写作,而海明威则只用名词和动词写作,不同的用词,同样的出色。

“小说家的风格法则”:句子的长度和结构不存在规则,是小说限定了出现于其中的句子。

“意识流叙述法则”:对意识的所有表达都是任意的,虚构的。

“角色清晰法则”:要理解角色,你必须去了解他们最深的欲望。那欲望往往会找到一个标记——一件物品或者一个动作——而拥有明确的形象表达。比如,黛西家码头上的灯。小说中人物被欲望驱动,从而驱动小说中故事发展。

“小说悖论法则”:小说出自强烈的个人痴迷,但作者随后一定要敞开这一痴迷,让读者读到。另外,即使我们承认,虚构的叙事显然是假的,但我们仍然会当真。小说是仿制品,也是真货。

“宇宙关联法则”:每部小说都是从其他小说中生长出来的。文学是一个系统,一个全世界几千年来共享的体验。道出都有关联,因为一切都已关联。,如维吉尔里有荷马的回音,海伦菲尔丁里有奥斯丁的回音。

“我们和他们法则”:读者可以选择他们认同角色的程度。小说的美妙之处是,读者可以尝试一下小说人物的体验和身份,也可以和那种过程保持距离,只是冷眼旁观。我们可以不必非得成为希斯克里夫,但只要我们想,我们就可以体验成为他。

那些角色能让我们产生反应、建立联系、接受或拒绝、认同他、替他难受。阅读中,我既能被熟悉的事物吸引,也能被陌生的东西俘获。

“小说思想法则”:如果小说本身很糟糕,它的哲思再好也没用。经受时间考验的小说,那些有话要说的小说,先用故事吸引我们,然后才让我们体味它们的思想。对很多读者来说,小说是我们最接近哲学的形式。小说,但不仅仅是小说!

“叙述一致性法则”:组织一部小说的最佳方式,就是让这部作品合情合理的那种方式。可以是维多利亚时代那种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认为最像小说的线性叙事的小说,也可以是戏剧经典三要素时间地点动作已经被消解殆尽的一些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小说。

“关门法则”:小说结尾的了解程度,与小说家想愉悦读者的热切程度有关。19世纪的小说家要比之后任何时代的文学家都想去愉悦读者,开始于罪证和丑恶被发现,结束于正义被伸张,如《基督山伯爵》,那时的结尾是确定的。到了20世纪,结尾走向了七零八落,或说不确定,甚至可能是一个没有完成的句子,如乔伊斯的《芬尼根的守灵夜》是这样结束的:“一条孤独的租后的被爱的漫长的这河在六,流经夏娃和亚当教堂,拐个弯儿汇入弯曲的河湾……”

“现在和过去法则”:每部小说都是场激烈的表演,是与它自己时代的历史社会力量的角力。在小说中,历史有时显白,有时隐微,但无论那种情况,历史总会在场。

“完全阅读法则”:拥有你读的小说,不是物权意义上的占有,而是心理和理智上的占有。在阅读中,读者的思想和想象与作者一样重要。虽然从未谋面,但照样是一次交流,一次精神和想象的相遇。读者被赋予机会去创造意义。角色和叙事的塑造,作者需要读者的火力支援。当然作者要求我们在阅读行为中带上我们自己的东西。而且好读者会投入小说,从而将文本延生下去。阅读更像是一场对话,是一种互动。我们在小说家的领地里和她相遇,那也是我们的领地,在作者和读者商议之地,意思和意义得以产生。

应该有22条法则,但有一条我没能找到,资质有限啊!!!

读完书后没有勇气说自己会读小说了,但我却明白了小说不只是我原本以为的小说!

玛丽安摩尔说她的诗是“想象的花园里面有真实的蛤蟆。”其实小说也是一样的,小说家创造了想象的地点、想象的人物、想象的情节,可是这些人物他们有真实的危机、真实的问题、真实的困境,就如现实中的我们所面临的那样。我们总能在小说人物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处境,也能为此而“经验”出他们对待自己处境的种种方式。为此正如推荐该书的语言所言“读懂一本小说,就是多活一次人生”。

只看楼主
全部回复(4)

回复楼主

回帖
小组话题

扫码下载

APP

iOS • Android

想理财却无从下手? 打开应用
通俗实用的理财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