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读者》读书笔记
本周的阅读是挑了几本讲如何阅读的书来看。《越读者》是我看到的第一本把阅读分为主食阅读,美食阅读,蔬菜阅读,甜食阅读四种阅读的书。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是,阅读就像我们吃食物一样,你既需要摄入淀粉这类主食,也不要不去均衡的摄入其它食物,所谓阅读要像食物一样,要均衡健康的吃才是真正有益的。
对完这本书之后,我也辨证的看待“读万卷书”这个观念。例如我摘录的《社会化阅读的好处与坏处》里作者举了一个极端的例子,有一个在学校里成绩很好的女生,因为读书的时候是为了成绩,为了父母的期望而读书的。而等到她出了社会后,就把之前所有的书都搁置一旁,信誓旦旦的说以后再也不读任何书了。这明显是一个极端的例子。
而从这本书和我们迅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另一个普遍的例子是,我们也是每天都有在阅读。据说现在一年出版社出版的书籍抵过过去4000年的总量书籍。
这不禁让我想到,小时候我们在阅读和学习资源是普遍匮乏的,前几天看了六小龄童百事可乐的广告,讲到他家是猴王世家,他是如何一步步克服困难练习猴戏,然后接拍《西游记》的,我看到有一幕他蹲在篝火前,戴着眼镜背台词不禁有些动容。想想,那时候电影电视书籍都很少,他们拍一部电影就是6年之久,而我们小时候也会电视节目很少,凌晨设好闹钟不管多晚都爬起来看。
小时候也没什么图书看,前几天收拾图书的时候,发现还有很多小时候买的土黄色的小人书,小时候读书是没有什么挑的,从开始翻黑白图画的小人书,到能识字的时候看大人书柜里浅显易懂的那些书。现在我们的读书环境和书籍种类好了很多,也多了很多倍。可是那时候看书是没有方法的,只是一本书读了一遍又一遍,故事是能印在脑子里背诵下来的。
按这本书《少阅读一点的理由》里的意思,我们每天根本不缺乏“阅读”的环境。打开网页,打开手机。每天头脑可以吸收的东西是数以万计的东西,而它的弊端也是很多的,被网络绑架,被作者的观念绑架。就像书里说的,“读书时,我们的头脑实际成为别人的思想的运动场了。所以读书甚多或几乎整天读书的人。虽然可借此养精蓄锐,修养精神。但是却会渐渐丧失自行思考的能力,犹如时常骑马的人终于会失去步行的能力一样“
所以我认为,人和动物的不一样是因为人是主动的人,是会思考的。阅读这件事也是一样的。人和人的差异也是很大的,任何观点都可能有两面性,而我们很容易只看到一面,就像如今的鸡汤一样,明显是有好有坏的。让别人推荐书单的时候,也是要根据自己的自身情况和兴趣来看。
你并不会因为读书太多而改变自己的逼格跟人生,只能说可能。我记得知乎里大师兄朱炫说过一个类似的话,有些人看海贼王也能品出很多人生方面的东西,有些人读《围城》也不过是看晚上八点档的节目一样,看完就完了。
读书是要跟经历结合,在读书上面多辨证的看,多思考才是对的吧。
这本书整体来看是有趣轻松却对如何阅读,如何选书有很多很好的方法。下面简要摘录了一些书里的内容。
社会化阅读的好处与坏处
英文世界里,把“Read the Word”和实际历练人生的“Read the World”并称。意思是,每一本书都可以是一道窗户,改变我们对世界观望的方向;或是一道门户,改变我们人生真正走出去的方向。有了阅读的“窗户”与“门户”,又有因此起而行的行动,人生可能的走向,因而丰富起来。
作者谈到走入社会的阅读是这样说的,少数人趁着难得的解放,享受无目的的阅读,自由自在的阅读。这不是得其所哉的事?又有什么要注意的地方?朱光潜的分析,是最深刻的。
他先讲了这种阅读有利的面向:
一年之中可以时而习天文,时而研究蜜蜂,时而读莎士比亚,在旁人认为重要而自己不感兴趣的书都一概置之不理。它的好处在使读书成为乐事,对伊一时兴起到的著作可以深入,久而久之,可以养成一种不平方的思路和胸襟。
接着,他又指出了问题:
他的坏处在使读者泛滥而无所归宿,缺乏专门研究所必须的“经院式”的系统训练,产生畸形的发展,对于某一方面知识过于重视,对于另一方面知识可以很蒙昧。
有十四种外语的可能
在没有网络的时代,要多血一种外遇是很奢侈的——奢侈与学习过程的成本,还有歇息之后要不断练习的成本。在台湾,如果你选择了学习波兰语,你要去哪里找到适当的师资,找到报纸练习阅读新闻,找到小说练习文学的阅读?也许都找得到,但是,太昂贵了吧。
但是有了网路之后,你所原本要付出的代价都没有了,波兰的网络上报纸,你和他们同步阅读;波兰的古典小说,你可以上网找到;你想交一个波兰的朋友,直接在MSN上练习文字对话,或是Skype上练习口语对话,也完全没有问题。
剩下的,知识你有没有决心。
丘吉尔说学习外语的好处:
精心挑选一门语言,全力以赴学好它,不能用这门语言愉快的阅读就决不罢休,用外语读些书能松弛大脑肌肉,因为外语能以另外一种方式使大脑活跃起来......以鼓吹为业的人可能很乐意把拉小提琴作为消遣,用另一种语言进行阅读也是同一个道理。
少阅读一点的理由
有时候,我们要少读一点书。
古往今来很多人提过要少读一点书的重要,我比较了一下,他们的说法,大概不出两大类。
第一大类,少阅读还是为了阅读,优点休息为了走更远的路的味道。
譬如,要少读,才会精通。
李光地说得最有意思“如领兵十万,一样看待,便不得一兵之力;如交朋友,全无亲疏后薄,便不得一友之助。领兵必有几百亲兵死士,交友必有一二义气肝胆,便此外可得用。”
第二大类是,人生本来就不只有阅读。
叔本华说:“读书时,作者在作我们思想,我们不过在追寻着他的思绪,好像一个习字的学生在依着相爱女生的笔迹描画。”因此,他说:’读书时,我们的头脑实际成为别人的思想的运动场了。所以读书甚多或几乎整天读书的人。虽然可借此养精蓄锐,修养精神。但是却会渐渐丧失自行思考的能力,犹如时常骑马的人终于会失去步行的能力一样“

很认同少阅读一点的理由里面的观点,在信息越多的时代,越需要一种自己学习和读书的方法
开始以为作者这个例子好夸张,原来并不是啊。我觉得现在还是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把读书捡起来![[坏笑]](http://static.talicai.com/emoji/qq/emot21.gif)
对头![[坏笑]](http://static.talicai.com/emoji/qq/emot21.gif)
对刚刚捡起来读书并要求自己每月至少读4本的我,少阅读的观点又给了我当头一棒啊亲
我觉得少阅读是要在有大量阅读基础上的,只有你阅读过很多参差不齐的书之后,比较书内涵的质量后才知道如何去选择自己想要的书,就好像女人选衣服一样,多做测试然后可以准确地选用到经典做到以一当十的效果。
有时间阅读就读,不是什么坏事,医生探索人们的肉体,而作家是探索人们的精神。在你阅读的过程中,你的头脑、思想跟着跟着作家开始运动了,但不同的作家有自己的思想,你提供运动场所,看多了几个之后,就开始有自己的小思考,小比较,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价值观取向形成了自己的观点。人在不同阶段,不同状态下的观点可以完全不同,但这都是自己的观念是我思考后的,我觉得对于自己的观点,我从不给它们对错的判断。
这本书你在哪里买的?我看亚马逊上只有港版的繁体的。
是的,现在没有了
那个简体的书大概多少钱?港版的和简体的比较除了字体还有其他区别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