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理财

登录 注册
21天变财女 250043姐妹  36973帖子
发帖
飘飞的记忆

路漫漫读书记——《战国派儿》上·变法路

飘飞的记忆
飘飞的记忆   飘飞的记忆 2016-02-01 18:18 阅读(1891)

       受《芈月传》的影响,终于下定决心,要看《管子》和《孙子》。不过,先容我做些准备,先看些讲那个年代的书,然后再看些这两位“子”的理论的应用,然后再去啃原作。


       这一本就是讲战国时期各国历史文化政治斗争的书。准备分开写读书笔记。

       先来说说这其中的“变法路”。


       我们总把春秋战国连在一起,但实际上,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期:

       如果说春秋是贵族,那么战国就是平民;

       如果说春秋是大家闺秀,那么战国便是个口吐脏字的邻家女孩;

       如果说春秋还有外交上的彬彬有礼诗酒和唱,那么战国则是完全成了纵横家摇唇鼓舌雄辩滔滔的大忽悠;

       如果说春秋时代的人还追求“诗意和远方”,那么战国的人则是赤裸裸而务实地追求富与贵;

       如果说春秋时代的整个社会像一段流经平原的河流,那么到了战国,这条历史长河流经的都是断崖与峡谷。

       春秋时期,周天子还算是回事儿;战国年代,周天子就真成了摆设,可有可无。

       战国时期,能战的,上阵杀敌,横刀卧马立功加爵;能说的,合纵连横,三寸之舌撼诸侯,逆袭将相。这样的战国,追求功与名,疯狂膜拜成功学,不就和我们现在日新月异的新时代有异曲同工之像吗?


       以下是关于变法路的总结,也方便大家了解战国时期的各国变法革新史:


       事件:三家分晋,赵、魏、韩三个小国联手灭了大国智,瓜分了晋文公宠儿留下的土地。

       方式: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对付贪婪的人(智伯),先满足其欲望,让他自我膨胀,然后联手一举灭之。正所谓“欲使其灭亡,必先令其狂”。

       警醒: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有志。有智慧的人一定要懂得节制,莫因贪念自毁长城。

       反例:智伯向赵、魏、韩索要城池,唯有赵国不从,智伯举兵攻之。赵举国迁往晋阳,死守两年,军民一心,后来才有机会联合韩魏破智。当年晋阳令尹铎奉赵简子“把晋阳打造成日后的避难所”的意愿,轻傜薄赋,施仁人之政,百姓感恩戴德,才使得赵氏家族免于灭顶,置之死地而后生,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感悟:人即便各方面都很优秀,但为人不仁,亦是无德。用自己的优势去凌驾或驱使他人,最终人人诛之。


       事件:地处“四战之地”【西有秦、韩,南有楚,北有赵,东有齐】的魏国,极不占地利,却率先称霸诸侯。

       行为:① 礼贤下士,尊贤崇儒,广纳百家之言,贯彻民贵君轻——人才是称霸的关键

                 ② 支持李悝变法(商鞅是参考他的):平籴法,丰年国家高价收粮,灾年国家低价售粮,平衡物价;支持行商,利用地理位置,变不利为利;精耕细作,提高粮食产量;废除世卿世禄制,不养闲人——君主能抗住压力,支持革新,才是王道。

                 ③ 外交与军事上,绝不窝里横和内斗,与邻里处理好关系,不联合邻国打邻国——做人有底线,让人信服。

                 ④ 讲求信用,尊重下属;知错就改,敢纳直谏;言行一致,说道做到。

       感悟所谓明君,贤臣,生人,只不过将常人所知之事和道理落到了实处

       另附李悝相人之术:

                 居视其所亲(平时看他与什么人交往),富视其所与(有钱了看他把钱给谁),达视其所举(显赫的时候看他推荐什么样的人),穷视其所不为(贫困时看他不做什么),贫视其所不取(贫贱时看他不拿什么)。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看人的方法。


       事件:齐国,从连小国都来欺城夺池,到成为强国;国君从一心享乐变成励精图治。这是唯一一条没有血腥味儿的变法路。得益于一位传奇的变法人物——邹忌。(语文课本里有《邹忌讽齐王纳谏》,就是他)

       行为:① 君善纳谏,臣善讽谏。邹忌总以迂回的方式来向君王谏言,齐王容易采纳——广开言路

                 ② 以人才为宝,重用有用之人,特别是孙膑;设立稷下学宫,广纳人才,有才者不仕也可以领薪俸——促进文化思想进步

                 ③独具慧眼,赏罚分明。不因身边之人的片面之词定真伪辩忠奸。

       感悟邹忌属于杂家,采用讽谏破局,以温和之法改革,如温水煮青蛙,虽无刀光剑影腥风血雨,但同样改革了世卿世禄,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未必要以暴制暴,以硬碰硬,大多数的上位者都不是虚怀若谷的。不如博采众长,迂回而行


       事件:吴起变法,杀妻求将,杀人止榜。为了阻止别人诽谤自己,杀了那些诽谤他的人;为了获得鲁穆公的信任,杀了自己的妻子(齐国人),最后获得率军攻齐的兵权。

       行为:吴起是战国时期一个著名的跳槽者,三级跳,一次比一次混的好:从魏国跳槽到鲁国,为上将;从鲁国跳槽到魏国,任西河郡守,战功赫赫,设“魏武卒”【相当于死士,入卒可免一家赋税,还能迅速提升军功职位,但选拔要求苛刻】;从魏国到楚国,任国相,主持变法,夺旧贵族权,并发配他们去开荒,惹众怒,不得善终。

       感悟一个才气纵横的人,一心奔着世俗所谓的成功而去,不择手段,令人扼腕。职场的升迁不能替代人生的从容,世俗的功名与成功亦不能代表生命本身的丰盈和圆满。学会先做人,后做事。


       事件:赵国处四战之地,饱受邻国侵略之苦。知耻后勇,推行胡服骑射改革,富国强兵,能与秦国一拼;但在子嗣继承上犹疑摇摆,最终一代明君饿死行宫。

       行为:① 胡服骑射,成功的自上而下的全体系改革,政治勇敢果决,打造出一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骑兵,攻城略地,开疆拓土;领地扩展后仍不忘强化骑兵,提供更优质的骑兵养成条件和基地,最终形成良性循环,富国强兵。

                 ② 英雄难过美人关,废长立幼,后又觉得愧对长子,包容溺爱,于谋反之类大是大非面前感情用事,自毁基业,饿死行宫。

       感悟① 改革的成果要全民共享,那么改革的成本也要全民承担。在实际中,改革既为顶层设计,顶层就应该首先承担这种成本。若顶层人物拒绝,改革的成本都让底层人民承担,顶层只享受改革成果,这样的改革就会演变成一场权贵阶层的分赃。不但会影响改革速度,甚至会让改革胎死腹中。

                 ② 明主治国,可以避免感情用事;但涉及骨肉亲情,即便大是大非,也未必能够理性判断。犹疑不前,最终招致苦果。


       事件:商鞅变法,秦国地处偏僻,消息闭塞,一直被诸国称为蛮夷。秦孝公任用商鞅为大良造,富国强兵,短短几年便称霸七国,成为最强战争机器。

       行为:① 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商鞅离开魏国去秦国求职,重金贿赂得见秦王,备下“帝道”、“王道”、“霸道”三套方案,典型的营销自己的手段,投主所好——普遍的功利心和急躁,但也不得不佩服他的博闻强识和充足准备。

                 ② 首次变法,保证国家集权,重农抑商(防止人口流失),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为草根提供晋升机会,也得罪了权贵;为国富兵强提供了强有效的途经,也淡泊了人伦礼仪和信任——严酷的刑法虽让秦国强大,却也让人拘谨恐惧。

                 ③ 二次变法,巩固一次变法,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彻底断了旧贵族的经济命脉),公平公正,统一度量衡,并贯彻彻底的愚民政策(焚书,禁游),把秦国打造成了战争机器——所有人只做两件事,种田&打仗。

                 ④ 违理灭欲,引起公愤。秦孝公死后,秦惠文王将商鞅五马分尸。但虽杀商君,仍尊商法,为秦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感悟对外无诚信,对内无恩信。商鞅有此结局是必然。他只是把人当做“富国强兵”的工具,而没有考虑人所必须用有的基本权利,一味愚民。不论变法或者改革,如果仅从政府和领导者的本位出发,把国民当做实现目标的手段,那么绝大多数的百姓无法从这一的变法或改革中获得真正的幸福。即便成功,多数人的命运依旧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



      总结:注重人才,少养闲人,公平公正,都是变法的准则,也是企业管理的准则。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一视同仁——就算走后门进来的亲戚,也得按照规定来。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说到做到。能够将知道的道理和事情落到实处,真正做到,那就已经是质的飞跃了。











只看楼主
全部回复(18)

回复楼主

回帖
小组话题

扫码下载

APP

iOS • Android

想理财却无从下手? 打开应用
通俗实用的理财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