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未曾有》读后感
最近连着看了好几本安妮宝贝的书,总觉得她是个离经叛道的悲观主义者。比如她说觉得现在的时代、社会、人的价值观,有些相当的混乱和荒诞。比如她觉得婚姻是一种制度,而爱是一种信仰。我们得到婚姻容易,感受到爱很困难。再比如与孩子之间的相处,她说我把她带到这个世界上,她的灵魂是自己的。我们各自都需要学习、成长。她需要学习,我也一直在学习。对我来说,我照顾她,帮助她,只是为了让她顺利长大,能够成为一个对社会对他人有益的人,成为一个善良的人。她的命运会指导她走自己的路。我不为她多余地操心。她总是这样遗世独立又正中人心。
某天看到这本《得未曾有》,才对她又有了新的感观。这是安妮宝贝改笔名庆山之后的第一部作品。改名庆山是因为自己与二十多岁时不同了。文笔文风思想皆有了新的升华。问及“庆山”的具体含义,她说:“庆是有一种欢喜赞颂的意思,我现在比较喜欢这样的一种基调,它对事物或者对周围的世界,对每一个人,有一种赞美敬仰的方式,而不是消极的、灰暗的态度。山是因为我自己旅行,我爬过非常多的高山,山有时候是从海洋变出来的,它看起来很结实,好像是大地上特别稳定的东西,事实上它是有神性的,它跟天地都是联结在一起,它是一个中间的过渡部分。”
《得未曾有》主要是通过庆山的一次长途旅行,与四个陌生人的交汇实录。这是一本表达之书,四个人在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人生观。爱作画也善于烹饪的厨子,倡导他的饮食方式。摄影师回归乡居,以作品系列礼敬故乡和大自然。年轻僧人,以诗歌以卡唐以修行以领悟,供奉信仰。以古法弹奏的老琴人,年过八旬,经历各种变迁,心守一事。
刘汉林,江苏南通人。2000年来到杭州,40岁时与妻子一起在杭州双灵村找到房子,修建庭院,做私厨“醉庐”,提供应季菜肴,自己酿酒。拾花酿春:生活可以很自在,并非每天需要大鱼大肉,我们的快乐和享受,可以来自很微小的事物。他说性子不紧不慢的人做菜好。都是逐渐的过程,没有天生。做一个好菜,画一幅好画送给朋友,诸如此类,都是开心的事情。以前我手写信笺,竖行,用铅笔写的很快。应该是返璞归真,不必天天大鱼大肉。吃菜带点苦味,少点油,对身体更有好处。油腻重口味就像甜言蜜语,会让人依赖。就像人与人的交流,别人恭维你,你觉得很好。实话难听。做菜也是一种交往,人世间的道理都是相通的。宁可少吃一点,吃精一点。只要吃,就买最好的食材。很多人号称自己是吃货,其实对于如何吃并不清楚.只是炫耀自己尝到了新菜,去了某家特别的餐厅,却不知道什么样的食材是最好的,以及怎样做出来是最好的.我给你的,不等于要你给我.为别人做了什么事情不一定要求回报.不为他人着想,是目前服务业一种普遍的心态.很多雇员觉得老板这么有钱,自己拿一小点工资,就只管眼前的事,没事就不管.没有人愿意认真做事.人与人互相猜忌,心存怀疑,充满怨气.艺术可以提高心智,站立的角度和看事物的思维会因此不一样.每天把三餐做好.真正有头脑的政治家,都应该首先解决好一日三餐.一千万是过日子,一百万也是过日子,十万是过日子,一万也是过日子。物质的标准无止境,一旦掉进去人就会活得累。两个人生活在一起,忍字很重要。原意做就做,不能因为做了就发火,或者做多了就指责别人。为别人也好,为自己也好,人生觉得愉快,能承受就可以了。不要有怨言。男女之间无限制的冲动的爱是不可能的。有时候需要一些个人的情操来维持,有时候也需要彼此分开一段时间。人的生活,包括婚姻,最终要有心灵上的内容。为别人也好,为自己也好,人生觉得愉快,能承受,就可以了。白居易有两首写酒的诗,"青旗沽酒趁梨花"说的是春天的酒。"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是秋天的酒。发酵的时候可以听,做的不好声音就会闷涩。就像说话,你很愉悦,语调就会很好,酒也是这样。有时候觉得古人的生活境界很高。造房子不会建高楼大厦。自己弄点泥,烧点砖瓦,没有任何附加的东西。现在则是把食材挖了,山全敲掉了,河流污染了。人等同于自我毁灭。有时也会纠结,觉得人生短暂,怀疑自己还能做些什么?人在社会上生存,得与各式各样的人交往。每个人都有缺点。不要老是说人家不足,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这是很重要的处世方式。人的生活都是自己创造的。我每天上班前会绕到海边坐10分钟。很多人也住在海边,但不会想着上班前到海边坐一下。海对人是有启迪的,那种深邃和无形的气势。还有涛声带来的感觉。
魏壁,湖南省常德市灃县梦溪镇人。40岁时离开客居城市大连,回到故乡盖房子,种植蔬果树木,结婚,生子,创作摄影作品《梦溪》系列。还乡记:内心宁静的话守着几颗树,一样可以过一辈子,它们可以成为你永久的知己。我试图在寻找的,也许是一种清晰而诚恳的自我表达。他从大连撤回梦溪,决定回故乡去生活。这是一个很大的决定,也是不能够轻易做出的决定。有时与其说是选择,不如说是心在带动和引领轨道。人因此会自然地得知,该去往哪里。他说如果有足够的财力,或者说完全不愁生计,我更愿意做一个不称职的农民。跟土地接触的幸福感远远大于一个所谓的艺术家。用放大镜看瓷片,会看到里面有气泡,非常美。他不关心年代,觉得美才收藏,只用来把玩。农村很安静。现在连县城都不想去,一到城里就觉得浑身不爽。我不需要太多跟外界的交流,也厌倦所谓高雅的娱乐。最终心还是要跟自然来呼应,从那里可以获得自己想要的所有东西。早已厌倦城市,不仅生活压力大,更多还是觉得活得毫无意义。就像被卷入了一个洪流之中,失去了自我的活着。这种牺牲谈得上是奉献也罢,但事实上是互相之间的消耗。我不能把有限的生命荒废在这些事情上。做出抉择,于是离开。人的生命很短,很珍贵,且只属于自己。不要浪费在跟自己无关的时势,人和事上。就是你说的退,活我自己,独善其身,尽可能远离污浊。人能够做出决定,回到原先的故乡,回到父母身边,这是很幸运的。看到你们,感觉正确的生活是从正确的人开始的。否则人会一直处于矫正状态,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对一个错误的调整上。在城市固定的模式里生活,对内在精神的发展和自由不利。
对于艺术,他说我们算是最后一代用毛笔的人了。文字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往后的孩子繁体字都不识,巨曲籍就更疏远。我们不识古,谈何创新?书法要求平衡,力量要收放,一收一放即阴阳。无收无放,笔无孤起等,有很多的道。大道至简,做人的道理也是统一的。书法会让心比较静。静通万物,就不担心搞不好艺术之小技。中国文化传统都是贯通的,这是厉害之处.一个练书法的人如果想学中医,肯定比一个不练的人学得好,是一脉相通的,讲的是一回事。在无限的时空里,人的确不算什么的。但表达出自己,完成自己,这是生命度过的方式。以后农村的孩子连犁为何物都不知道,不知道犁跟牛的关系,也不知道为什么犁字下面要有个牛字。我们这一代送走了农耕文明,送走了手工时代,也许是在做绝后的事情。每件器物的比例有严谨的传承,差一点不好看,不好用。住在这儿最奢侈的,就是吃自己种的菜。当季菜会天天吃,真的叫粗茶淡饭。学佛法最重要的是运用。住在农村,不到两年就有变化。自然和天空特别影响人。大自然不动声色,但是给人很多启示,考虑很多事会从自然的角度出发。在城市里感受实在太有限,没有这么多。夜里灯火通明,会睡得很晚,在这里作息比较符合自然规律。这样很好。结婚以后,觉得两个人之间的关系需要经营。刚开始互相包容很容易,生活久了,彼此需要给对方提供能量。谈论起在农村的生活的特点,平时来往的人很少。他们一致认为,不需要跟很多人来往,有些往来纯属没意义。宗教有太多美好的东西,既然你不能佛(非人也),也不能仙(山中人),那就儒(人之所需)吧。好好修身齐家。感受比说出来更重要,现代人缺的是静下来内观,与古人对坐。湖南的冬天,雾总是如复一日。雾,抹去了俗事的具体,呈现出诗意。在农村跑步,大家会觉得你很奇怪。农活都干不过来,哪有闲情体力用在跑步上。我自己以前也没有这个习惯,现在跑着跑着有感觉了。不仅身体状态比原先更好,人生态度也更积极。得到的愉悦,远胜过賺一千万开奔驰,宝马。金钱,科技,物质解决不了人的空虚。幸福感百分之九十也跟这些没关系。这些想法也许是上帝赐给我的一点慧根,加上童年的经历,后来的自觉。人的心灵空虚,没有跟自然互动的能力。但物欲永远不能满足心灵。佛家有言,多欲则苦。无休止的吃喝,豪车,花样百出的商品,都是短时间的麻醉。有时候看到美的东西,内心激动,跟它碰撞的时候却无力描绘。一描绘就会觉得很俗,不知道怎么把它说的朴实,说回它自己。
桑济嘉措,12岁时决定出家,父母没有反对也没有支持,于是从故乡青海来到甘肃拉卜楞寺成为僧人,学习藏传佛教,至今已12年。渡过轮回梦海:我生活在佛陀的觉悟里,行走在自己的梦里.我想用这些贝叶经书做一只船,离开轮回苦海。音乐,枯叶发酵的气味,果园里酸甜的水果,蓝得穿透眼睛的天空,藏在冬天里温暖的阳光,这些都不能耽误我画画.我可以换着做我欣赏和好奇的人.我喜欢有鸟类歌声的地方,那里的早晨是最美的.窗户外面是阳光,树木和寒风,里面是火炉,书本和茶.鸟在外面秋叶上唱歌,我躺在床上冥想.我说,仿佛我们之前就聊得足够了,这次不知道怎么再开始?他说,等你来了寺院,就当作我们是初初认识.重新开始.小书房,塞下所有对他来说有保存意义的东西.外界可以变动或者影响我们,自己的心要能够应付.心不能受限于它们的影响,心要超越于那些.很多人在活着的时候,几乎从不考虑自己会面对死去的一天。真正的修行者要超越这些,修行的目标是脱离轮回的困境,直到二元对立消失。他到处走,像一个流浪的人,也不需要什么东西,过着没有明天的日子。整轮浑圆的月亮,高悬空中,在清凉的月光中,闭上眼睛,做了祈祷。祈祷世间清凉,祈祷众生平等,祈祷人们的心找到回家的路途。祈祷人们发现和找到自己生命深处的慈悲和智慧。先要试着去了解,最后就不会有任何怪罪。有的话也只会觉得自己很愚蠢。很多嫉妒及攻击别人的人,自身心理和情绪上就有问题,比如希望自己比他人优越,得到存在感。不管是奉承的人还是攻击的人。最重要的,是在有限的时间里,把自己觉得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完成,这是对生命负责,不浪费时间。僧人也不应该只知道闭关房里面的知识,也需要知道人性,其他人的想法,不然很容易受到伤害。"桑济"在藏文里是佛的意思,"嘉措"是海洋。海洋也代表波动的思绪和无常,代表烦恼,代表清静和慈悲。可以有多种解读。它的寓意是脱离苦海,但又没有消失在苦海,只能超越这些。布施是一种关系,希望两者都幸福。我很幸福,把某些东西或者是布施给别人,而别人的感受也是好的。如果你只想过安静的日子,戒律可以让你更好的保护自己。但也有僧人不仅仅想这样,他需要超越痛苦,做到更多,去引导众生,思想和行为就要达到更高的标准。一个真正的智者,如果内心达到很高的层次,可能不持戒而是完全超越它。希望所有的众生离苦得乐,这是所有真正佛教徒已开始修行的目的,所以一切思想的分歧不应影响慈悲心的生起。如果你是一个真正的佛教徒,不管是谁,都会救他。你需要去解除他的痛苦,而不管他是什么身份。人有自己的意识和倾向性。佛教的奥义太深了,一条鱼怎么能了解大海。想过云游世界吗?不管到了哪里,哪里就是我的世界。因为觉得每一天都不一样,所以一个小镇一个小僧院都可以给我很多,这些对我来说已经足够。更大的地方只是一个概念,只存在于想象中。我的世界可以是这个样子,它给我很多,如果离开,可能失去更多。通常局限的只是人自己。去再大的地方,范围还是局限在自己的思想和眼睛所看到的,不会有太大的区别。
叶名珮,84岁,现居苏州。14岁开始学习古琴,经历过战争与动乱,也曾颠沛流离,不管被命运拨弄到哪里,始终琴不离身。
素琴.古音.淡味:岁月冉冉,而人的心可以做到平稳从容,大抵是有怎么样的心,才能有怎么样的音?月出鸟栖尽,寂然坐空林。是时心境闲,可以弹素琴。松风飕飕,贯清风于指下,此则境之深矣.按照传统,弹琴的讲究很多,疾风甚雨不谈.于尘市不谈.对俗子不谈.不坐不弹.不衣冠不弹.扫地焚香无俗韵,清风明月有禅心.大概父母感情好的家庭,带出来的孩子就会这样暖和,单纯.想着那一对楼上的老人,经历过时代一波波变迁和冲击,互相陪伴,相濡以沫.如今白头到老,岁月静好.古人说操琴有戒:头不可不正.坐不可不端.容不可不肃.足不可不齐.耳不可乱听.目不可斜视.手不可不洁.指不可不竖.调不可不知.曲不可不终.我珍惜这些自然的因缘.我们在一切度过的时光有一部分被萃取成为文字,而相续依旧延伸.
关于《得未曾有》,文化人止庵说: “我记得很早以前,有一次跟安妮聊天谈到《儒林外史》的结尾地方写过四个人,是当时在一片污浊的世界里一些清纯的人,他们有一套自己忙的事情。我读到《得未曾有》就想到这一点,这本书里面写到这四个人,共同之处在于,他们在这个世界上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这个东西不一定是成就,但是他会投入一生。
在不同的人生故事里,愿我们探寻到心的源泉,重新发现自己。

一直远远地喜欢着安妮宝贝,从来没有真正拜读……看完你的分享,又多了几分欢喜
最近都在看她的作品.现在读《春宴》
《春宴》 我买了好久 还没有看呢
抓紧时间看起来,到时候我们一起分享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