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岁职场老人教会我的事

七十岁的你,是在炉火旁打盹,还是意气风发笑看岁月?
一、
“当你老了,头发白了,炉火旁打盹”,听到刘欢这首歌,会让我不由得联想自己70岁的样子:满头白发的,早已退休在家,懒洋洋躺在床上,或含饴弄孙,或百无聊赖。
在一次工作中遇见了70岁的郭老师,从此打破了我对70岁老人的看法。年龄不是人生走向衰落的坎,还是让阅历和经验成复利增长的助推剂。
她也让我对自己未来的老年生活,充满了期待与希望。郭老师是我见过的敬业又专业的老年人榜样。
郭老师出生于上世纪40年代,与新中国共同经历了风风雨雨,今年已经70岁。她常说“谁年轻的时候不曾苦过,年轻人吃点苦是好事。”
她看似风轻云淡的背后,却藏着她那个艰苦峥嵘的职场生活。
二、
她是包分配时代的大学生,住在北京城里。即将毕业时,周围的同学一个个去向都不错,大部分都留在了城里的市级单位,区级单位等。但她的分配结果却迟迟未来。年轻又有朝气的她,自认为是城里的大学生,再怎么样的工作,也差不了的。
结果命运却跟她开了个玩笑,她被分配到了北京最偏远的山区小学,成为了一名小学老师。
从小在城里长大的她,对郊区没有概念。但这一去,她才真正的第一次见识到了书本中“漂洋过海”“翻山越岭”的含义。
当时北京的郊区没有公交,只有火车。她从北京城里的家里出发到郊区学校,一路上的行驶路线是:公交车——火车——汽车——轮船,就差没坐飞机。在路上这一倒腾,一整天就没有了。
偏远山区生活的艰苦程度远远超过她的想象,她这个城里人要面对没有电,只能少蜡烛的夜晚。
村里偏僻到夜晚家家都要门扉紧闭,在墙上画白色石灰圈,做好防狼措施。
刚去工作时,她看到学生的作业本歪七八糟,很生气,让学生回家准备新的本子。但学生贫困到拿不出买本子的钱,只能等家里的鸡下蛋后,拿去换钱再买本子。
交通不便,生活近似与世隔绝。这样的日子曾经让她绝望,她抱着来探望自己的母亲失声痛哭。她曾想过放弃这里,回到离家近的城里。
三、
当下决心离开时,在车站分别,学生们说“老师,你早点回来,我家鸡快下蛋了,给你留着……”
条件虽然艰苦,但她总是被孩子们感动着。教育资源的不均等,让这里的学生的得不到好的教育,没有知识只能靠重复简单劳动生活。
她无力改变这个大环境,但她想“如果自己走了,连力所能及的改变一个学生的愿望都实现不了”。
在这个闭塞的小学里,交通不便,休闲娱乐少,她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学生教育上。她坚守岗位,潜心 研究课程,讲课程做的最好。她还亲自到学生家里去访问,关心帮助每一个学生。
她想通过自己的能力,教育更多的学生,让她们通过教育,走出这个闭塞的地方,看看外面的世界。她留在了这个学校。一留就是10年。她的付出得到了回报,她从小学老师一步步成长为校长、县教育局局长。
为了更好的教育学生,她重新进入学校进修学习。她顶住别人冷嘲热讽的压力,从49岁开始学习心理学,努力追赶着科班出身的专业人士。
凭着多年的吃苦的劲,她将学心理学当做了一门必须攻克的事业。后来的她的课程越来愈好,还被评为国家级优秀课程。
四、
多年丰富的一线教育经历,让她成为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教育专家。
本该到了退休的年龄,但她讲授的课程既专业又精彩有趣,所以被特聘为单位的返聘讲师。正是借此机会,我才认识了她。
在那节2个多小时的课堂上,七十岁的她,连站2个小时,为台下坐着的人讲课。
刚开始大家还低头玩手机,但渐渐的都不约而同的抬起头,注视着台上这个让人眼前一亮的老人。我想吸引我们的是她言谈举止中,流露出的专业、敬业精神,更教会我的专业和敬业。
专业:
- 语言干脆利索,简洁无废话。她虽然年纪大,但声音洪亮,语言干脆利落,几乎无一句废话。
- 全程脱稿,记忆力特别好,讲到小的时间,具体到日。
- 对最新的时事热点信手拈来,理解透彻,讲解清晰。
- 注重信息化的学习与运用。ppt做的很专业,各种数据、图标、动画相结合,一定是精心准备的。
敬业:
- 严格按照一名标准教师讲课的标准,全程站着讲课,让台下坐着听课的自己羞愧。
- 有激情。整个讲课中,她时时体现自己的对本专业的热爱与激情,能感染到听众。
- 工作小事不马虎,从未迟到。她从年轻开始上班时,在无特殊情况下,几乎从未迟到过。尤其是在那个偏偏的山村小学,无论刮风下雨,她都是早七点晚十点工作,在教师岗位上兢兢业业做了几十年。
- 讲话风趣幽默,穿插自己早年的求学、工作经历,丰富生动。
她丰富的人生阅历展示了一个七十岁老人的精彩人生,更用一堂课就征服了一群手机党们。
她展示的是一个七十岁老人的职场精神:只要敬业、有激情、专业在,职场无老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