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前行 牛牛的读书笔记】4月共读笔记 巨婴国 13/60
心理学鼻祖大师弗洛伊德曾提出过关于人的心理发展五个阶段
1.口欲期,1岁前,嘴部是快感中心。
2.肛欲期,1—3岁,肛门是快感中心。
3.俄狄浦斯期,也称为性蕾期,3—5岁,孩子有了明确的性意识,快感中心也转移到了生殖器部位,并且男孩有了恋母弑父的动力,女孩有了恋父仇母的动力。
4.潜伏期,6—12岁,性能量像是突然间消失了一样,孩子们表现为更喜欢与同性伙伴交往。
5.生殖期,13—18岁,即青春期,性能量大爆炸,一个人身体上做好了生育的准备。
武老师根据弗洛伊德心理发展五个阶段的理论延伸;
然后引出婴儿的特征, 1.共生 与母亲是共生体 2.全能自恋 3.偏执分裂
最后给出巨婴的定语,即是心理发展水平还停留在1岁前的成年人,多数国人,都是巨婴,这样的国度,自然是巨婴的国度。同时作者强调,中国的集体心理年龄,没超过6个月。
作者觉得人为何是巨婴,他的论据如下,
1. 关于中国人还集体停留在1岁前的婴儿期的最有力证据,就是中国的吃文化非常之发达。
2.1岁前婴儿还有一个重要特点是,婴儿必须和妈妈在一起,并且婴儿的生活是不能自理的;
然后中国人集体对号入座,发现,哎呀,原来我也是这样,原来我是个巨婴啊,请问,这和12星座的划分,说处女座就是事逼,龟毛,说天蝎座就是阴暗腹黑,说白羊座就是脾气火爆,说金牛座就是抠门,这种一棍子打死一船人的做法,有何区别?
在书中,作者提出一个论点,说因为活在共生和全能自恋中,绝对接受不了挑战,所以,中国历史上有独立意志又不懂政治的英雄们都没有好下场,最经典的当属岳飞。
这个论点,真的我非常难以接受。先来看下岳飞的生平。
从1128年遇宗泽起到1141年为止的十余年间,率领岳家军同金军进行了大小数百次战斗,所向披靡,“位至将相”。1140年,完颜兀术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又于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宋高宗、秦桧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下令退兵,岳飞在孤立无援之下被迫班师。在宋金议和过程中,岳飞遭受秦桧、张俊等人的诬陷,被捕入狱。1142年1月,岳飞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与长子岳云和部将张宪同被杀害。宋孝宗时岳飞冤狱被平反,改葬于西湖畔栖霞岭。追谥武穆,后又追谥忠武,封鄂王。
从岳飞的生平得知,岳飞首先是一名心怀天下,有着报国热血的中国人,再者,作为将军,他带领岳家军先后收复失地,同时打败金兵,难道这样的作为,也是一个活在共生和全能自恋中,绝对接受不了挑战 的巨婴的表现吗?
他的死,是不是应该归根于朝廷的腐败、皇帝的疑心和奸臣的推波助澜?难道每一个报国无门的年轻人含恨而死,抑郁而终,都是因为他们是巨婴,接受不了挑战?这个观点,我无法接受;
再有,关于中国家庭的外部轮回机制中,作者说到,中国家庭,父亲总是处于缺席的状态,这点我承认,但并不绝对,从现在的00后,10后降生以来,我们中国的原生家庭亲子关系是在逐渐改善的,最小的一点细微变化就是,我们湖南卫视的《爸爸去哪儿》和浙江卫视的《爸爸回来了》,这些节目都是在倡导呼吁父亲回归在家中的主导地位,思考父亲与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如何改进,包括湖南卫视第四季爸爸去哪,里面董力的“代理爸爸”,是否妥当,会不会给孩子错误的引导,都引发社会的热议,
在我看来,这就是国人对于中国家庭关系、亲子关系的一大进步,我们也是处于逐渐摸索、提升的状态。80以后的一代,对于如何改善原生家庭还是有更多的思考的。
再有,作者引用紫禁城的观点,来论证“大母神”,即母子关系凌驾于一切关系之上的观点,同时他说,皇帝再厉害,也要屈服于皇太后妈妈之下,个人觉得孝顺没有什么不好,羔羊尚知道跪乳,乌鸦也懂得反哺,那作为高等动物的我们,为何不会孝顺爹妈呢?但我反对愚孝,和认为母亲都是对的,不懂得维护妻子的男人相处,那真的挺累心吧。
再者,武老师觉得中国为什么发展不起来,就因为父母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
我是这么理解的。首先,中国是在发展的,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真是处于闪电发展阶段;其次,中国的发展,也是基于一代又一代的努力,从我个人来讲,祖辈生活在农村,命运改变不大,父母的一辈子基本已经定型,但他们通过努力改善自身经济情况,给我提供了一个物质基础,让我可以踏着他们的肩膀,走出农村,而我,作为曾经的农村孩子,现在已然走出农村,变成了一个“城里人”,我先生的情况也是如此,他的父母也是极尽全力,给他提供了一个比他们要好的条件,让我们能在省会城市安家落户,而接来下的我们呢,也是要继续努力,提升自己的层次,为我们的下一代,提供一个比我们当下还要好的条件,让我们的孩子,能有一个更高的视野和更广阔的发展。这不就是我们世世代代的国人追求的目标?让一代又一代的人超越自己,变成更好的人?
不否认中国家长会秉持“一切为了孩子”的观点,为孩子打点一切,让孩子从小学英语、学绘画、学体育、学钢琴,为孩子买学区房,让孩子成绩好。
但我觉得,这些现象,折射出的是中国式的焦虑,在中国快速发展的时代,贫富差距这么大,阶级固层越发严峻,一个孩子,尤其是出生在家世并不那么显赫的家庭,不是什么红三代、官二代、富二代、你如果不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那你还怎么能改变呢?孩子未必懂得,但家长都懂得,不想让孩子吃自己吃过的苦,宁可对孩子这一点,非常可以理解;
为什么听父母的,并不是说要孩子盲听盲信,而是我的出发点,是为你好,我仅仅是希望你的人生能够少吃一点苦,这有错么?
说说我为什么不喜欢这本书,原因如下。
1.东拼西凑
这本书中,主线索就是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五阶段、然后拼凑了作者以往的著作,比如为何家会伤人,很多观点都是重复以往的观点,另外,在搜集资料时,知乎有人提及这本书完全复刻孙隆基的《中国文化深层结构》,但巨婴国的内容可远比孙隆基的著作要惊悚许多。
2.不够专业
可能是在这本书之前,我看过勒庞的《乌合之众》,佛洛依德的《梦的解析》,还有关于王小波的《同性恋亚文化》,看完之后,对比发现,前两者写的都是正经八百的心理学研究分析报告,以王小波的《同性恋亚文化》做举例,书中有大量的数据、理论和论文著作分析做支撑,然后分析其成因、其由来以及情感、社会交往、价值体现以及同性恋的地位变迁;
而再反观武老师这本书,全文看下去,都是一些梦啊,臆想啊,总是以这种没有任何可证性的事例来说明问题。通篇看下去,并没有实际调查问卷以及数据支持,所有的论据几乎都是患者或者你接心理咨询电话时的案例,个人觉得并没有普遍性。从文笔上看,武老师也缺乏严谨的逻辑、清晰的层次。以他的文笔,想要写一篇具有影响力的大部头,还是很吃力的,所以,这个观点很新颖,武老师的切入点也不错,但以武老师的理论和文化底蕴支撑不起来这部巨作;
3.太过于耸动
作者的某些理论太过耸动,东北话讲,叫神神叨叨。
比如,作者开篇提了一个“能量球”的概念,还引用了斯蒂芬·吉利根的能量球理论,能量球到底如何运用,我尚不得知,但在武志红的这本《巨婴国》中,他变成了一个非常玄幻的富有迷信色彩的东西,我看完第一反应是,这真的不是张玉芬老师写的么?相似度极高啊。
再有说自己在做咨询中,让对方体会自己的能量,然后他出现幻觉,觉得自己变身了,变成了大两号的、纯黑的魔鬼。然后对方也感应到了。请问,武老师,你真的是心理学家么?真不是气功大师么?
让我承认这样一本跟知音、故事会相差无几的书在心理学殿堂中占有一席之地,还不如让我承认郭敬明是诺贝尔文学奖最佳得主,且实至名归;
最后,个人认为,这本书就是一本营销指南,提出一个大框,在这个范围内,最大限度框进去最多的人,让每个人对号入座。然后形成话题性,说穿了,就俩字,卖钱!
为什么禁止,个人觉得这本书会有误导性,很多没有独立意识且没有思考能力的人会胡乱引用,所以,并不是因为他说了什么不该说的话,而是他在传递错误的价值导向,所以,我认为这本书被禁很正确。

赞
么么么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