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谈我的理财观5
上次说到我断了两个老朋友,其中一个A君,现在来说说B君,正好看到小她这个新话题,“书中自有黄金屋”真的是这样吗?正好可以用B君的故事来说说,以B君毕业的学历来说,算是金字塔的顶部了,她天津某985大学文学博士毕业,毕业之后应聘到了XX某高校当了大学老师。就她的工作性质而言,大学老师,工作相比企业坐班来说,时间安排更富裕,还有寒暑假,福利待遇各方面也都不会太差,刚进学校不久,B君就说他们学校是有给年轻教师分房的福利,学校用自家空地已经修了两期福利房给老教授们,第三期就轮到他们这批青年教师,虽说是福利分房但毕竟不是上世纪那种免费的事,只是保底价给内部职工购买而已,B君的头脑似乎很清醒的说:这套小房子以后就可以作为她的婚前蜗居,以后就算结婚另外买房也可以作为自己的课间的休息场所,我深以为是。
不过很多事情说的时候容易,做的时候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虽然口口声声说自己要尽量存钱买房,但钱真花起来也是毫不含糊的,租住的宿舍,嫌家具置办太少,自己添加了价格不菲的冰箱、洗衣机、沙发,当时我还问过她,我说你租住这个房子最多也就是两三年, 何必都买那么贵的牌子货呢?买一些性价比高的家电不是一样吗?B君回复我,你说的道理我都知道啊,但是千金难买姐乐意啊。过了一年多,B君搬出了出租房,因为在和相亲认识的高中校友(某军队技术军官)确定了恋爱关系准备结婚之后,他们很快买了自己的婚房搬出了出租屋,她自己添置的那些家具家电除了一台冰箱拿走之外,其余全部留给了房东。自从找了一个军官老公之后,B君的小资生活过得更惬意了,因为军队待遇不菲,老公在军队又无其他花销,全部收入都交到她的手里,以他们夫妇的收入水平,她稍稍花点精力好好打理是可以获得不错的收益回报的,也许是对两口子的找钱能力非常有底气(毕竟都是985名校毕业的人,成了此人的口头禅)所以她从来不去考虑如何打理夫妻资产增值的问题,每次我有什么好的理财方式想和她分享之时只能落得被讽刺的境地,比如我当时投资第一套房的时候,就说我:真搞不懂你们这些人买这么多房子干嘛,我只会买我自己住的房子。再比如我说网上有很多互联网金融做的还不错,话还没有说完就被打断,你知道那个风险是多大吗?万一钱被卷跑了,你哭都来不及。我说银行理财产品也有可以的啊,你可以考虑一下,她说需要网上购买,她觉得麻烦不安全,我说那你的钱都怎么处理呢?她说现在就看着余额宝还不错,我只能呃.....
久而久之,就成了她的单人秀,她聊我听,我不发表任何意见,只是配合她演戏,比如她天天聊自己又海淘了什么东西比国内便宜她因此省了多少钱,自己又去哪家高档餐厅吃了什么饭获得心理万分的满足,自己老公又给她买了什么奢侈品不是她想要的,以此类推,我都回答不错哟,很好啊。
如果说“书中自有黄金屋”那他们夫妇确实是通过读书实现了阶层跨越,毕竟两家的父母现在一家还住在老旧平房,另一家还在廉租房里住着,都是很普通/略底层的工薪阶层,而他们夫妇已经晋升中产阶级,未来小孩(如果有的话)也肯定不会比他们更差,这个是B君的原话。不知她是书读的太多了,还是对自己智商盲目自信,致使她从来不会信学历比她更低或是地位比她更低的人的任何说法,对你提出的任何观点或是经验之谈,她都会自觉按照她的认知去查证,潜意识里面觉得你的层次不如她,你说的不一定是对的,哪怕是对的,她也不会采纳,因为她不屑,她才是掌握了方法论的那个人。现在再来说说她学校福利分房的后续,毕竟故事一开头就提到她学校房子的事情,后来呢他们学校分房名额有限,学校有部分老的教职工因为之前没有分到房子,去找学校领导提意见,为了平息老职工的不满情绪,他们学校决定把这次原本给青年教师的房子先给老职工然后再到校外给青年教师团购商品房,价钱嘛相比福利房自然要贵些,但比售价自然是要优惠不少,不过名额有限,报名之后需要审核条件之后才会有机会,但B君放弃了该团购名额。因为婚后夫妻的收入水平(男方贡献更大,因为没有地方用,哈哈),让她根本看不上学校旁边的商品房了,她说那些房子小区环境很一般,那边房价整体都不高(当时也就是四线城市水准吧,团购价更低),她不屑去抢名额搞得好像她买不起房子似的,她周围的同事都劝她不要放弃这种机会,毕竟价格优势在那里,有房之后转手就可以赚差价,我也劝她可以考虑买下,以后双方父母过来,也有一个地方住,就算老的不住,以后出租也好,转手也好都是增值的,不过B君的主意已定,说不打算把钱整到不动产里。现在经过2016年的一轮上涨,她放弃的该区域楼盘,现在已经翻倍,也就是短短两年的时间。以她能购买的70平左右的房屋计算,当时只需要28万的总价(当然他们教师还可以分期付款)而现在可以实现56万的出售价,这个收益率达到了近50%。而我在为买房卖房焦虑的时候,B君在朋友圈晒着她家几只猫儿的日常,感叹着她家的花儿又开了....
要想实现有“黄金屋”,通过读书确实是一种方法,比如高学历能带来体面的工作不错的收入,但我想“读书”也有另外一种方法让你能住“黄金屋”,那就是通过不断的学习新知识,以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接收有用信息,也一样能提升自己的买屋能力,哪怕我们的学历非常普通,智商也不见得就高很多,但后面不一定就比高学历固步自封的人差劲哟,自我鼓劲一下,龟兔赛跑,不到终点没人知道谁跑第一。
顺便在说说写这个同学的故事,不是为了批判她生活消费的问题,她怎么花她自己的钱是她的自由,他们夫妻双方的父母愿意住老房子不需要他们夫妻费心也是他们自己家庭的事情,可能作为外人我都是操得当太监的心。我们既然在这个小她理财论坛,我想看我帖子的姐妹更多是对自己或是家庭有理财目标或是规划的,说实话我这位同学肯定不是我写帖子的目标人群,我身边还有很多人都有这样那样的消费,用钱的选择,我更多的是记录出来,大家自己可以去判断,主要目的是让我们自己能从中体会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让我们这些起点或许不是很高的普通人也能慢慢往前爬,也有自己的小成就

还是活到老学到老更重要
其实我已经写得比较隐晦了,没想到还是被眼尖的朋友看到了亮点,他们确实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儿
切勿对号入座,这个毕竟涉及他人隐私,大家只是看看智商不等于财商,明白道理自己学习提升为上。
恩,我对她放弃团购房子的事情,确实是觉得很可惜的,明明有这种唾手可得的赚钱机会放在眼前,却被这样浪费了,然后还四处说别人一天天钻在钱眼里,她看不上云云的
现在我只和有同样志趣的人聊这些话题,以前的老同学,老朋友反而一个聊这种话题的人都没有,所以有几个朋友都断了联系,不知道算不算可悲
周围也有30岁左右的人不相信各种理财,只敢放银行,说什么都不懂,都不会,,我很奇怪,为什么不学学呢?
我这个帖子里面说的同学,我当时也给她建议过,说可以学习一点点理财知识什么的,比如买基金,买股票什么的,人家直接回复我:我没空,不愿意花精力在这些琐碎之事上,宁愿多看几本自己喜欢的书。
赞同。。。
如果双方父母都生活小康、无忧无虑,她这样倒还情有可原,个人选择和爱好问题;然而……呵呵~
我觉得也没必要说她不对。因为,每个人的生活价值取向不同,没有对与错之分,作为她两夫妇,收入稳定的中产阶层,更多的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未免不是一种生活方式。就像高晓松,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清华卒学,至今不买房,难道就可以说他财商呀什么什么的吗?对大多数国人而言,金钱物质的追求似乎已是已是他生活的大部分或者全部。但,很多人或者国外真的未必是这样子认为。所以,生活,不用为金钱所虑,自己觉得开心、幸福就行了。
这是她个人的选择,我在帖子里面更多也是说我们三观不合了,已经聊不到一起了。我为她可惜那次买房的机会除了增值也有现实中双方父母过来居住的考虑,但她自己当然是没有觉得有什么可惜的。不过就像上面有位朋友所说如果双方父母生活小康,存款丰厚,他们两口子怎么折腾自己的钱是他们自己的事情,然而事实确实就是双方父母的居住环境不咋地,他们自圆其说的是:老的已经住惯了老房子不愿意住新房。
如果是我的朋友,我可能也会和她分析一下,但最后她坚持自己意见,我也没必要费口舌了,只要最后她不要来和我唠叨说,早知就买那房子了,现在翻一翻了!
tj吗?td?
这样的人是有多幸福啊,永远觉得自己的是最好的。该操心的不该操心的,一概不管不想,养猫养花,上个班。这是多好的命!